约11470字。
古代诗词赏析(一)
一、阅读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完成1~3题。
月夜忆舍弟
杜 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1.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为 。这首计的体裁是五言 诗。
2.从诗中 和 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
3.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
二、阅读辛弃疾的《摸鱼儿》,完成1~4题。
摸鱼儿
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①,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②。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释】 ①长门事: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别居长门宫。陈皇后闻司马相如文名,奉黄金百斤,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代为陈情,武帝阅后深为感动,陈皇后复得宠幸。②蛾眉曾有人妒:屈原遭奸臣妒忌和排挤。被放逐后,屈原在《离骚》中将此事比成“蛾眉”(美貌女性)遭妒。
1.作者辛弃疾,字幼安,号 。
2.词的上阕,作者在借景抒情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 )
A.设问 借代 B.设问 比拟 C.夸张 比拟 D.夸张 借代
3.杨玉环、赵飞燕曾以美貌受唐玄宗、汉成帝宠幸,但都死于非命,所以词中“玉环飞燕皆尘土”的寓意是 。
4.这首词的主题集中体现在一个“愁”字上。“愁”指什么?为什么说“闲愁最苦”?
三、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3题。
甲
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乙
雨 晴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甲、乙两首诗的体裁均属于近体诗中的 。
2.甲、乙两首诗描写了不同季节的景物。仔细阅读后填写下列表格。
季 节
景 物
甲
家家雨,处处蛙
乙
春天
3.甲、乙两首诗后两句都提供了让读者自己想象的余地,请分别
古代诗词赏析
一、阅读韦庄《菩萨蛮》,完成1~2题。
菩萨蛮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如天,画船听雨眠。
垆①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注释】 垆,酒店里用土砌成,四边隆起,中间可放酒瓮的台子。
分析这首词表现“江南好”这一主题的艺术特点。
答:
二、阅读辛弃疾《丑奴儿》,完成1~3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这首词运用了 的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 字。
2.作者在“识尽愁滋味”后为什么反倒“欲说还休”?
答:
3.作者为什么在“欲说还休”之后忽然“却道天凉好个秋”?
答:
三、阅读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完成1~3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这首诗的体裁属于近体诗中的 ,题目中能涵盖全诗内容的词语是 。
2.作者是采用什么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
3.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答:
四、阅读赵孟頫的《岳鄂王墓》,完成1~2题。
岳鄂王墓
赵孟頫
鄂王墓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
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
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
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