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090字。

  第18课 吆喝
  教学目的
  1.积累“囿”“钹”“招徕”“铁铉”“饽饽” “秫秸秆”“随机应变” “合辙押韵”“油嘴滑舌”等词语,了解作者。
  2.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
  3.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树立文化大观念,品味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
  2.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树立文化大观念,品味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萧乾,原名萧炳乾(1910-1999),蒙古族,我国著名作家、记者、翻译家,曾是世界二战期间西欧战场唯一一位中国战地记者。1995年中国作家协会授予他“抗战胜利者作家纪念碑”。曾出版400多万字中文著作和多种英文著作,并翻译多种英文著作。他一生曾写下大量的回忆录、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和译作,著有专著《篱下集》、《北京城杂忆》、《书评研究》、《红毛长谈》、《栗子》、《落日》,《人生采访》、《一本褪色的相册》、《萧乾创作回忆录》、《未带地图的旅人》、《萧乾选集》(10卷),译著长篇小说《好兵帅克》等。
  译著诗剧《培尔•金特》获1986年挪威王国政府国家勋章,散文集,《北京城杂忆》获中国首届散文奖,《倘若我是日本人》获1996年雪津杯杂文征文一等奖,《抗老哲学》获1998年杂文一等奖。在80多岁高龄时,他还与夫人文洁若合作翻译了“最难懂的巨著”爱尔兰小说家乔尹斯的《尤里西斯》,获全国第二届优秀外国文学图书一等奖.令世人瞩目、惊叹。
  晚年的萧乾,勤奋笔耕,写了大量散文、笔记、随笔、回忆录等作品,同时,作为一位有影响的文化战士,他还几次出国参加国际作家聚会。评论界一致认为,萧乾的作品,真诚坦荡,深邃警醒,读来发人深省,耐人寻味。萧乾是一位用“心”写作的人。而他自己则认为,自己这辈子的处事原则之一,就是讲真话。
  同学们,一年四季,一天从早到晚,你听到街上的吆喝声了吗?请大家模仿一下。(学生自由发言,表演)这是老师收集的吆喝声,我们来听听,看谁学得最像,最有蕴味。(教师播放街头吆喝录音带,学生品评)
  街上每天都有“民间艺术家”免费演出。那或悠长或短促或生动或沙哑的吆喝声,在无心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而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采,却是优美动人的音乐。吆喝声,是“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如果时光倒流,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悠扬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声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那往昔的生活片断,人生的种种印象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而鲜活起来。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在文中圈点勾画出有关描写吆喝的语句,用“一,二,……”标出意义段,用“1,2……”标出段内层,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积累词语,校正读音:
  囿(yòu)   钹(bó)   招徕(1ái)   铁铉(xuán)  饽饽(bó)  荸荠(bí)  秫秸秆(shú jiē gǎn)合辙押韵(zhé)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