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2830个字。
《吆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概括文章内容要点;学习本文结构安排上的独到之处;品味京味语言特色,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2.通过模仿京味吆喝的朗读,体味京味语言的魅力;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感受民俗文化特色,体会作者的感情。
3.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之美的能力,学会体味生活中蕴含的浓郁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1.作者有关吆喝的介绍。
2.本文结构安排上的独到之处。
3.品味京味语言特色。
4.体会作者感情。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重点:梳理作者写作思路,了解各种吆喝的介绍,体会作者感情。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广告,可以说是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几乎每天都接触到广告,这一切都源于高速发达的信息技术。那么,在信息技术还不发达的年代,广告的主要形式是怎样的呢?(学生猜测)对,那就是口耳相传的口头广告,其中之一就是卖货人的吆喝。吆喝既是早期广告的一种重要形式,又是我们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吆喝到底具有怎样的一番韵味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萧乾的《吆喝》,听听那五花八门的吆喝声吧。
谁能简单介绍一下作者萧乾的有关情况?请学生介绍作者,教师展示:
萧乾(1910-1999),蒙古族,原名萧炳乾,北京人,著名记者、作家、文学翻译家。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后,先后主编天津、上海、香港等地的《大公报•文艺》兼旅行记者。1939至1942年,任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兼《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2至1944年为剑桥大学英国文学系研究生。1944年后任《大公报》驻英特派员兼战地记者。1951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3至1955年任《译文》编委,1985年12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1989年4月任馆长。他是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翻译家协会理事,全国政协第五、六届委员,第七、八届常委,民盟中央第五、六届常委,民盟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副主任等。1989年4月,为美国伊斯塔德“国际文学奖”第十届评奖会评审委员。
萧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国在欧洲唯一的战地记者。1995年中国作家协会授予他“抗战胜利者作家纪念牌”。1990年,80高龄的萧乾和夫人文洁若着手翻译了英国著名意识流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
二、速读课文,梳理结构
在老北京,各种各样的吆喝声随处可闻,五花八门,但作者介绍起来却有条有理,丝毫不乱。作者介绍这些吆喝时遵循了什么样的思路呢?快速阅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起总领作用的段落。
学生速读课文回答:第四段。
作者在介绍各种吆喝时是按什么思路来写的?
学生回答明确:“从早到晚”“一年四季”
三、探究学习,了解各种“吆喝”
教师逐层展示以下探究问题,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了解作者介绍的众多“吆喝”。
1.朗读课文5-10段,画出“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作者都介绍了哪些“吆喝”?
学生首先自主学习,朗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
讨论后明确:
按“从早到晚”的顺序,作者依次介绍了以下吆喝:“大清早卖早点的……然后是卖青菜和卖花的……白天就更热闹了……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夜晚的吆喝有:买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