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9230字。

  7* 雷电颂
  教学目标
  1. 积累语言,理解文章语言所包含的深意。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
  3.培养初步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语言所包含的深意,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
  教学设想
  1.让学生课外查找资料,大体了解《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以及《雷电颂》在《屈原》中的地位。
  2.本文是剧中人物独白,也是散文诗,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3.指导学生体会本文用象征手法表现时代的重大思想主题。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的丰富的想像,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了解屈原,积累相关的语言。
  2.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桢,笔名沫若(取家乡沫水——大渡河,若水——雅河),四川乐山人。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古文字学家。
  其代表作有诗集《女神》,历史剧《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等。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且悍然发动“皖南事变”。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以“借古讽今”,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他说:“全中国进步人民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时的时代。”(《序俄文译本史剧〈屈原〉》)于是,郭沫若借历史上的屈原的悲剧,
  全剧分“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五幕。课文节选自第五幕第二场,为全剧的高潮。“雷电颂”为剧中屈原的独白,用风雷电与黑暗的撞击,表达了屈原与旧世界决绝的心声,充满了对光明的讴歌和向往。屈原和雷电同化了,而郭沫若又和屈原同化了。人们可以在这个历史形象中看到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周恩来同志称赞说:“屈原并没有写过这样的诗词,也不能写出来,这是郭沫若借屈原的口说出自己心中的怨愤,也表达了蒋管区人民的愤恨之情,是向国民党压迫人民的控诉,好得很!”
  《屈原》的创作大大鼓舞了全民族团结抗日的斗争意志,有力抨击了蒋介石集团的法西斯暴政。它在重庆一上演,立即轰动了整个山城,最终被国民党当局禁演。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在文中圈点勾画出描写风雷电的语句,用“一,二,……”标出意义段,用“1,2……”标出段内层,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