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8200字。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学案
一、高考考点解密
2005年《考试说明》规定要“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现代文阅读语段中的“重要词语”的理解一般有两种考查方式:一是在科技说明文中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一是在社科类或文学类现代文阅读中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本节仅从第二方面来谈这个问题。
1.   体察语境法
要学会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理解句中的“重要词语”。因为“词不离句”,“句不离段”,也就是离不开那个包容这个词语的语境。体察语境法就是要我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理解词语。
[例1]  这篇散文题为《黄土》,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黄土”的象征意义。(2001年春招卷)
相关语段:1)我的父亲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民,劳动一生,默默死去,像一把黄土。黄土长了庄稼,却并不为太多的人注意。全中国老一辈的大多数农民都是这样。
2)他现在去了!黄土上劳动一生.最后回到黄土里去,黄土是博大宽容的,无论善与恶,最终收容了所有的人。
“黄土”象征意义的相关语段,从全文看,主要有两段。首先谈到象征,考生还必须明白象征的一般表现形式,如可以通过比喻(明喻、暗喻等)等修辞手法表现。在该题中段1)的语境是“我的父亲是一个……农民……像一把黄土”,由此可见这“黄土”可以象征“我”的父亲;也可以把这一象征意象扩大,象征中国老一辈的农民.因为该段最后一句说“全中国老一辈的大多数农民都是这样”。段2)的语境是用抒情的语调说父亲在“黄土上劳动一生,最后回到黄土里去”,又说“黄土是博大宽容的”,“最终收容了所有的人”,由此我们可看出黄土也可以象征博大宽容的襟怀。最后我们可以这样归纳:①象征了“我”的父亲;②象征了辛勤一生;默默无闻的中国老一辈的农民;③象征了博大宽容。
 2.明析指代法
 现代文阅读中时常会碰到指代问题.解答这类题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认识;一是就近指代;二是要学会转化和对应的技巧;三是蒙后指代,因为有可能后边有对上句某个词语的解
释;四是要分析推理。
[例2]  第二自然段中的“这个问题”指的是什么?(24个字以内)
相关语段:当今世界的一个严重问题是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衡,在世界的各个地区,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的倾向:重物质,轻精神;重经济,经文化。……种种迹象表明,在我们中国,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人文教养、精神建设已经成为该引起严重关注的问题。
本题使用就近指代法。相关语段是第一段。用第一句话,还是最后一句话来作答呢?我们根据就近指代的原则就不难作出选择了,也就是说要用最接近指示代词的一句话来作答,再观察上下文语境.我们发现“这个问题”是指最后一句话: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人文教养、精神建设问题。
3.抽象概念具体化法   
现代文阅读中往往有让我们去解释文中较抽象的词语的情形,即使抽象概念具体化,这时不仅要利用已有的阅读常识,更要联系上下文语境,最好直接用原文来回答。因为这种
抽象的概念一出现,往往其前或其后就有解释性的语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些语句,从它们身上入手,找到答案。
[例3]  作者提出“距离引出美感实在是深刻而持久的”的依据是什么?请依据文意,作简要概括。
1)        距离造成的美感更为“深刻”,是因为:   
    (25字以内)  
2)        距离造成的美感更为“持久”,是因为:    
    (25字以内)
相关语段:距离引出的美感实在是深刻而持久的。尤其在用情专一的人,沉湎深曲,心情郁结,如春蚕作茧,愈缚愈紧。平常的风物,因为难得一见,只在记忆里翻囊搅拌,往往生发出超越原物的美妙.距离造成美感实在是高层次的审美享受,深味审美三昧的心灵,总是在不断充实、丰富、成长的过程,所以美也不会只停留在一点上逡巡不前。 
已有的阅读常识告诉我们:“深刻”在一般的理解的基础上有较突出的、创新的看法或理解等。首旬提出“深刻”后,并没有先直接解释它,而在第三旬才用了一个比喻句表现出来。要发现这一“答案句”必先找到能反映“深刻”的一个标示的语言符号“超越”,自然“平常的风物”也就指一般的事理了,“在记忆里翻囊搅拌”指施事主体的思考、研究等主观努力,“超越原物的美妙”则指那深刻的理性思考的结果了,所以“深刻”这个抽象概念的具体化解释就是:平常的风物只有在记忆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