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550字。

  12《科学与艺术》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复杂关系,学习本文议论中夹有说明的表达方式。
  2.以学生自读为主,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3.学习文章严谨准确的语言,培养严谨的学风。
  【学习重点】
  1.理解文中举例论证及作用。
  2.能读懂文章,概括出课文大意,理清思路。
  【学习难点】
  1.能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含义。
  2.能理解作者关于科学与艺术有相同之处的观点/
  【走进作家】
  李政道教授1926年出生于上海。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法国国立学院布德埃奖章(1969,1977)、伽利略•伽利莱奖章(1979)、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1986)、埃.马诺瑞那爱瑞奇科学和平奖(1994)等。
  【写作背景】
  2004上海科学与艺术展上,李政道做了《科学与艺术》的演讲。他旁征博引,从李白的《把酒向月》、苏轼的《水调歌头》,到迈克尔逊和莫雷1887年的光速试验,普朗克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从科学与艺术对称和不对称的表现方式到欧几里德和非欧空间、超弦理论等方面,对科学和艺术的关系作了精彩的阐述。
  【难点解析】
  “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此句话的意思是阐明科学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创造性概括和抽象而成,各种艺术品更是人的创造力的体现,没有人的创造力就谈不上科学和艺术。因此,它们的共同基层是人类的创造力;所谓“真理的普遍性”,对艺术来说,超过时空限制,接受和欣赏的人越多越广泛,就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对科学来说,解释的对象越多,应用的越广泛,就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
  【主旨解说】
  文章围绕科学与艺术的共同点展开评述,意在告诉人们二者不是完全隔离的,它们有着共同的基础(即都需要人的创造力)和供同行追求的目标(即真理的普遍性)。
  【特色鉴赏】
  摆事实,讲道理,高层建瓴,分析精辟。第9自然段指出“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的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二改变,这就是科学的普遍性”,第10自然段举例论证第9自然段的观点,然后举例分析让我们明白了“科学原理应用越广泛,在人民社会生活中的变现形式也月多样化。
  【基础知识训练】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苏轼(     )       婵娟(      )
  关键(     )       辐射(      )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