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530字。
《春》的备课参
 一、作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清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即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是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祖父朱则余,清光绪年间在江苏东海县任承审官10多年。父亲名鸿钧,1901年由东海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六岁时随全家定居扬州。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少年时即不苟言笑、学习认真、沉着倔犟、洁身自尊,品行与学业俱优,喜欢看小说,颇有志向,曾自命“文学家”。在扬州十三年的生活和那里的湖光山色,使他的情怀里永远洋溢着诗情和画意。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同年底与武钟谦女士完婚。1917年夏,由于家庭困难,生活艰苦,为了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1919年加入《新潮》诗社,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共同创办《诗》月刊。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的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1925年夏,赴北京任清华大学教授。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最负盛名的散文作家。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1929年10月,朱自清送夫人武钟谦回扬州养病,同年11月26日,武钟谦去世,时年32岁,遗下三子三女。这个时期,正是作者彷徨苦闷而埋头于古典文学研究的阶段,因此,对于春天,只能牧歌式地抒唱。本文《春》大致写于1928年到1937年间。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长沙、昆明、蒙自、成都,任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大教授。这一时期著作《语文影》,与叶圣陶合著《国文教学》等书。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的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
朱自清最感动人的还不是他的文字,而是他的气节。1946年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7月,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他不顾个人安危,出席成都各界举行的李、闻惨案追悼大会,并报告闻一多生平事迹。1948年8月10日,朱自清已在死亡的边缘,他勉强睁开眼睛,看着守在身边的三个孩子,握住坐在床边的夫人的手,一字一顿地说:“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的美国面粉。”在朱自清逝世一年后,毛泽东在名文《别了,司徒雷登》中,郑重颂扬了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二、文本解读
《春》是一篇有较大风格演变痕迹的散文。朱自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以他的新诗踏上了文学道路,后又努力从事散文创作,为建立崭新的白话散文作出过很大贡献,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散文作家。作者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创作初期诗文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 
《春》,就是这样满贮诗意的一个名篇。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抒唱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这篇作品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是一曲春的赞歌。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个起笔,抒写了盼春的热切心情,为全文定下了活泼、轻快的抒情旋律和诗的氛围。接着,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粗略地勾勒了春天的轮廓画:“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由于抓住春天的特征来点染,给这幅轮廓画抹上了一种迷离的色彩,创造了一个动人的意境,引起读者对春的热烈向往:春天,该是怎样的美妙啊!
然后,作者从容不迫地“推”出五幅“特写”,细致描写春天的动人景象。先写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突出草的“嫩绿”,描写春天绿草如茵的情景。次写花,“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突出花的“争相斗妍”,画出春天百花盛开的繁荣景象。第三幅画写春风,着力刻画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