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390字)
变化,让语文课焕发光彩
沉静
魔方是小朋友十分喜欢的一种智力型玩具,它让人能充分领略千变万化的奥妙。变型金刚以其超现实的构思和可变形态,迎合了孩子们的喜好。这种以“变”为特点的创新设计体现的是一种“变一变”的创造性思维技巧。它值得我们在教学中借鉴。
时下,我们的语文课有些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效果不理想,原因之一恐怕就是我们的教学缺少变化。刻板的教学目标,模式化的教学流程,死板的标准答案,这一切限制了学生的自由,使语文课堂失去了活力,把语文教学逐渐引入了死胡同。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能灵活一些,经常地变一变,我们的语文课一定能激发学生的活力,引起学生的兴趣。那么,如何变化呢?我认为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变化导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导语是教师向学生发送的第一个信息。好的导语能迅速把学生带入教学所需要的场景和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明朝人谢榛在讲如何写好文章的开头时有诗云:“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我想课堂教学概莫能外。如果我们每天上课时总是说:“今天我们上第几课,请同学们翻开课文。”这种导入方式虽然开门见山,切题快速,干脆利落,但缺少迂回和铺垫,显得单调乏味。它既不能诱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也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考。因而,我们在上课时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灵活地变化导语。上作文《多角度立意》,我这样导入:同学们,当你走进浩瀚的沙漠的时候,你最希望看到的是什么?当你置身与严寒的冬天,伫立于一片“枯藤、老树”前,你最希望看到的又是什么?问题一出,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大家七嘴八舌,议论纷纷,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习《记忆》这篇散文时,我这样导入: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写得清新飘逸,物我一体。这种舒缓轻盈、梦幻般的感觉,是在品读吟诵过程中体味出来的。同样,散文诗凝练精美的语言,诗一般的意境,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也需要在诵读中体味出来。那么《记忆》这篇散文,它的语言、它的意境、它的哲理是怎样的呢?带着想象,带着问题,学生立即去阅读课文,这就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不仅如此,我有时还用生动有趣的成语典故、寓言故事、名言警句、轶闻趣事导入;有时还巧设疑问,造成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从而进入课文;有时还创设情境,朗诵一首诗、演唱一首歌曲、表演一段小品、播放一段录像,运用“迂回包抄”的形式切入正题------凡此种种,都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并使学生能在“趣”中感知,从“趣”中受益。
可见,导语是上课的先导,教学的基础,师生感情的纽带。它所创设的情景犹如春色初展,春花初露,令人钟情,让人陶醉,激人神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