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17张。 我的空中楼阁
图片1.jpg
电子教案第二单元第6课我的空中楼阁.doc
空中楼阁.jpg
空中楼阁2.jpg
空中楼阁3.jpg
深山小屋.jpg
深山小屋2.jpg
深山小屋3.jpg
图片2.jpg
图片8.jpg
我的空中楼阁.doc
我的空中楼阁.ppt
第周第课时年月日
课题 《我的空中楼阁》 教具
学习目标 1.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怀,体味课文流露出的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向往的思想感情。
2.掌握诵读的要领,学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领会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
3.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生动的语言。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品味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学习诵读的技巧。
2.学习本文学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和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领会“空中楼阁”的优美意境,理解作者寄予小屋的生活理想。
教学设计及学习内容
(包括学生学习设计、学习内容等)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谁都可能会有这样的时刻,当我们凝视着月光下的树影,谛听着山林间的鸟鸣,我们的精神随之一振,抖掉了尘世的俗念,得到了心灵的升腾。那时,我们可能都会感到自己的富有。但是这道精神的门能为我们开启多久?如果我们心灵的河流里老是流淌着搀杂铜臭味的杂事与垃圾,我们又怎能守住这一份心灵的宁静?阿尔卑斯山下那句名言“慢慢走啊,欣赏”,告诫着我们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要静下心来,放慢脚步,与自然对话,与自然拥抱。你能够感受这样的快乐和幸福吗?让我们随着优美的朗读一起走进李乐薇的空中楼阁吧。
二、感知课文
创设美好情境,进行配乐朗读。
适当进行诵读的技巧指导。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掌握诵读和速读的基本要领,学会在朗读中适当运用停顿、重音、语速、句调的技巧,准确地表现作品的内在含义和感情。具体的指导可参考“教学资料”附录的“朗读的基本要求”一文。
三、分析写小屋的观察角度,理清文章脉络,学习文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一)为了写小屋的美,作者选取了小屋周围的哪些景物呢?
讨论明确:依次写了山、树、花园(含花)、云霞、空气、光线、山路、小屋的夜景。
(二)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时,观察立足点先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讨论明确:一、立足于屋外看小屋(第1—8自然段)。二、立足于屋内看世界(第9—18自然段)。
(三)全文一共几个部分?
讨论明确:两个部分:(1)立足于小屋之外,看小屋和周围环境的关系;(2)立足于小屋,看周围环境和小屋的关系。
(四)试画出本文两个部分的结构图。
提示:把不同立足点所写景物列出即可,对学生要求不宜太高。
(五)归纳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定景换点和定点换景
(六)请学生运用这个方法口头练习:多角度描述校园。
四、结合“空中楼阁”的含义,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体会文章的主旨。
(一)题中“我的空中楼阁”指什么?
讨论明确:指山上的小屋
(二)成语中“空中楼阁”什么意思?
讨论明确:空中楼阁:多比喻幻想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
(三)那么美丽的空中楼阁是“现实的”还是“虚拟的”?
1.小屋及周围环境与尘世有什么不同?
讨论明确:独立、宁静、优美,让人心情舒畅,感到自由、幸福。
2.写小屋在山上有什么意图?
讨论明确:小屋脱离尘世,独立、自由,表现作者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和对独立人格的向往。
3.作者与小屋外在环境之间关系怎样?作者为什么能把景物写得那么美丽动人?
讨论明确:作者与小屋外在环境之间是融为一体的,写外在景物,实际上写内心愿望。绿树、鲜花等都带上了作者情趣和志向的色彩。正因为作者对这些美景深爱情笃,才写得如此动人,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4.文中对小屋作了怎样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怀?哪些地方暗示了作者对他所生活的环境的态度?
讨论明确:文中流露出作者向往“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作者强调“小屋”的“独立”、“安静”,强调“这座空中楼阁……可以省去许多室内设计和其他装饰”、不必养鸟、无须挂画等,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也暗示了他对自己所生活的社会里畸形发展的物质文明,及喧嚣浑浊的社会环境是有所不满的。
5、学生在刚才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空中楼阁”的含义。
讨论明确:有关“空中楼阁”的含义是双重的:①指山上的空中小屋;②喻指作者美好生活理想的心灵追求:自由、安静、独立的生活。
(四)借小屋写情怀,本文运用的是什么手法?
讨论明确:托物言志的手法。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手法,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明月丽日、白云彩霞、瑞雪苍松等等往往承载着作者的无限情思和理想,鉴赏时不能拘泥于景物本身,而要通过景物的特点,领悟作者寄托的深意,由表象到思想,由有限到无穷,由具体到空灵,由物态到人情,这样才能真正品散文之美。
(五)小结
在全文对小屋的描写中,字里行间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的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因为小屋处在大自然的美好环境中,在这样的环境中,人是自由的、幸福的。热爱小屋,就是热爱自由独立的、美好的生活。作者对这种远离喧嚣的、恬静安宁的生活的向往,实际上隐含了对现代文明的批判。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是本文写作的根本意旨。但作者没有明写,而是贯穿于全文对小屋与环境的描写、赞美中。作者写外在景物,实际上是写自身精神,山、树、屋、花、山坡等景物无不带上了作者志向、情趣的主观色彩,虽不明言情志,却处处写情志。这就是本文“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六)师生共同回顾:运用托物言志手法所写的诗文还有哪些?
(七)请学生自己选择某事物,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说一段话。
五、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一)诗化的语言
(学生找出并体会其表达的效果)
1. 对称的句式,轻快的节奏
本文在写景时多用对称句式,读来节奏感很强,富有韵律美。如“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