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小题,约16680字。
2016年上海市普陀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一、文言文
1.默写
(1)枯藤老树昏鸦, 。(《天净沙•秋思》)
(2) ,匹马戍梁州。(《诉衷情》)
(3)月上柳梢头, 。(《生查子•元夕》)
(4)政通人和, 。(《岳阳楼记》)
(5) ,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2.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下列各题。
四块玉•别情
元•关汉卿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1)“绝”在文中的意思是 。
(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自送别,心难舍”体现送别时心中难舍。
B、“一点相思”特别强调相思之情并不多。
C、“杨花雪”语出苏轼《少年游》,暗含离别之味。
D、这首小令似游子口吻描写离别相思之情。
3.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1)《黄生借书说》的作者是 朝的 (人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表述了“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的观点。
B、作者感叹“可惜”是因为在那段少时岁月,借书读反而促使自己认真读书。
C、“若不相类”体现了“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的确是不一样的。
D、“固”解释为“本来”,表明“幸”与“不幸”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4.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不见长安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便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注】①洛下:洛阳,西晋京都所在地,当时被匈奴占领。②东渡意:晋王朝东迁的原委。
(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
①便重问之 ②异昨日之言
(2)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你认为长安像太阳一样远吗?
B、你认为长安与太阳比,哪一个更远?
C、你认为长安与太阳比远,怎么样?
D、你认为长安远看太阳,像什么?
(3)明帝认为“日远”的理由是 ;认为“日近”的理由是“ ”(用文中原句回答)。
(4)从晋元帝的处境考虑,他从晋明帝的第二次回答中感受到什么?。
二、现代文(共40分)
5.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城市记忆
冯骥才①首先说记忆。人的记忆分两种。一种是不自觉的,一种是自觉的。前者是自然的,松散的,不经意的;后者则是理性的,刻意的,是为了不被忘却。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中也都有这种自觉的记忆。
②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把记忆留在了城市中。承载这些记忆的既有物质的遗产,也有口头非物质的遗产。城市的最大的物质性的遗产是一座座建筑物,还有成片的历史街区、遗址、老街、老字号、名人故居等等。它们纵向地记忆着城市的史脉与传衍,横向地展示着它宽广而深厚的阅历。并在这纵横之间交织出每个城市独有的个性与身份。我们总说要打造城市的“名片”,其实最响亮和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