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2140字。
怎样才算问得好
——谈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
       德宏州民族一中  胡治文
摘要:课堂提问一直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对象,尤其是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使课堂提问适应语文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先对语文课堂提问作一个大致的界定,并对近二十年来语文课堂提问中存在的弊端列举了一些,最后对课堂提问的设计提出一些看法,目的就是为了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语文课堂提问  弊端  设计
Keyword: questions in Chinese teaching   Drawback   Design

引言:
语文课堂教学是评价一位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一链——课堂提问,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日本教育界的课堂提问研究者认为,提问分为“重要的提问”和“徒劳的提问”。[1]何谓“重要的提问”?他们认为必须具备以下特点:(1)表现出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研究;(2)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的发展相适应;(3)能诱发学习欲望;(4)能有助于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各个具体目标;(5)富有启发性,并能使学生自省。[2]当然,时代在变,有的未必适应眼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但是,至少为我们说明了一个道理:课堂提问在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
“重要的提问”往往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能“吹皱一池春水”。可以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要想语文教学中每个提问都成为“重要的提问”,并非一件易事。中国语文教育工作者对课堂提问的探索,由来久矣。尽管硕果累累,但同时也应看到,几十年来语文教育界存在一个普遍尴尬的问题,那就是:语文课不受欢迎。据调查,上海市重点中学初三学生对语文学科感兴趣的程度远远差于物理、数学、化学、外语学科,列为第五位,其中占调查总数50.5%的学生认为“语文枯燥无味”是他们对语文课不感兴趣的原因。辽宁省有一个调查报告对414名初中生进行了调查,其中对语文课不感兴趣的学生占53%,觉得语文课“枯燥无味”而无兴趣的学生占所有对语文课不感兴趣的学生总数的59.5%。可见,语文课的“枯燥无味”是语文课不受欢迎的罪魁祸首。为什么语文课“枯燥无味”?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当是责无旁贷。
从1999年开始,为适应国际教育发展趋势,以及国内社会发展状况,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全面启动。2001年7月颁布的《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1年秋季,全国在38个国家级实验区开始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验工作,2002年秋季,各省实验区扩大到500多个。
这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有很强的新时期气息,对各科基础课程带来很大的冲击,尤其语文课程更是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于课堂提问这个问题的研究,又赋予了新的意义。
一 语文课堂提问的界定
不论怎样风格的教师,在哪种类型的中学里,教什么文体的课文,教师几乎没有不提问的。可以说,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常规武器”,是语文教师的“常规武器”。它能沟通教与学的信息,是协调师生进行双边教学活动的手段。教师通过提问,能及时获得教学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程序和进度,是自己的活动与学生的活动同步进行。学生通过答问,了解自己学习的信息反馈,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由此可见,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其次,课堂提问是师生双边活动的桥梁。语文课堂教学历来重视师生互动。一堂语文课的成功与否,一个关键的尺度,就是师生互动的情况如何。而课堂提问无疑是实现教师与学生互动的一座桥梁。新课程改革更是强调师生双边活动,改变以往的学校、老师对学生的“控制”,转为一种“对话关系”。在这种以“对话”为基础的教育情景中,教师和学生都作为整体的、独特的个体在教学中相遇,在相互对话与理解中接纳对方、尊重和信任对方,没有强求一律,也没有苛严的规则,有的只是师生、生生之间的问辩、质疑、宽容和接纳,有的只是心与心的敞亮和开放,是心与心之间的碰撞和激荡,而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控制与强迫。[3]其实,“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4]
再次,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教学的特殊目的就是发展智力,培养聪明人”。课堂教学中的提问,除了交流师生思想外,还在于教师恰当而巧妙地提出问题,诱导学生作答,引爆其思维火花,培养其创造思维的能力。
在今天这瞬息万变的变革时代,我们最需要的便是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对此,江泽民同志曾指出:“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教育恰恰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于是,“创新教育”成为继“素质教育”之后的又一重要研究主题和实践领域。[5]
何谓“创新教育”?我们认为,“是指在教育活动过程中通过构建有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形式,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实践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社会的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等。”[6]
创新始于提问。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动和创新能力的形成是从提问开始的。课堂提问有法,但无定法。所以,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提问,培养出具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