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四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专题《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同步训练.doc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专题《雷雨》同步训练.doc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专题《蜀道难》同步训练.doc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专题《辛德勒名单》同步训练.doc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专题《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同步训练.doc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专题《登高》《琵琶行》同步训练.doc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达标测试.doc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专题《奥林匹克精神》同步测试.doc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专题《白发的期盼》同步测试.doc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专题《不自由,毋宁死》同步训练.doc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专题《寡人之于国也》同步训练.doc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专题《季氏将伐颛臾》同步训练.doc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专题《我有一个梦想》同步训练.doc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专题《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同步训练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悼念(dào) 诅咒(zǔ)
肤浅(fū) 豁然开朗(huò)
B.嫉恨(jí) 立即(jí)
驱逐(zhú) 卓有成效(zhuó)
C.诽谤(fěi) 勒令(lè)
估量(liɑnɡ) 意识形态(shí)
D.闭塞(sāi) 空白(kònɡ)
忠心(zhōnɡ) 繁芜丛杂(wú)
解析:选D。“塞”应读sè。
2.下列词语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编辑 即使 水乳交溶 坚韧不拔
B.奚落 鉴赏 原形毕露 永垂不朽
C.困顿 觉悟 眼花潦乱 食不果腹
D.衷心 出版 旁证博引 欢渡佳节
解析:选B。A.溶—融。C.潦—缭。D.证—征,渡—度。
3.下列语句横线处应填入的一组词语是( )
(1)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________、艺术以至宗教______,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________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
(3)协会的这位创始人________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________可以自豪。
A.观点/观念 特别 虽然/仍
B.观点/观念 甚至 即使/也
C.观念/观点 甚至 虽然/仍
D.观念/观点 特别 即使/也
解析:选B。此题考查同义词的辨析能力,要注意前后语境和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观点:观察事物时所处的位置或采取的态度;特指政治观点。观念:思想意识;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观念”比“观点”范围大,“观点”比较具体。“特别”表强调,“甚至”表让步。“虽然/仍”表转折,“即使/也”表假设。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踏青游玩放风筝,是中国流传已久的传统清明节。当天,文化节主办方特意将制作风筝的材料带到现场,并现场教授市民放风筝的技巧。
B.作为雷锋的第二故乡和雷锋精神的发祥地,抚顺用长达50年的坚守和探索,使学雷锋活动在这片土地上薪火相传,经久不衰。
C.《中国文化品牌发展报告(2014)》的分类业态报告分别对电影业、电视业、新媒体业、报业等15个业态在2013年度的整体情况和发展趋势做了宏观解析。
D.“维修式拆迁”等破坏历史建筑的现象,源自30年来中国人在急速的城市建设和现代化的冲击中,急于改变物质生活的困境所导致的,当然也因为缺乏文化自觉。
解析:选C。A项,不合逻辑,应为“是中国流传已久的清明节传统”。B项,搭配不当,“学雷锋活动”不能“薪火相传”,可以“薪火相传”的是“雷锋精神”,应将“学雷锋活动”改为“雷锋精神”。D项,句式杂糅,可以将“所导致的”删除。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悼念乔治•桑
[法]雨 果
我哀悼一位逝去的女性,向一位不朽的女子致敬。
我以往热爱她,赞赏她,尊敬她;今天,在死亡的宁静肃穆中,我瞻仰她。
我称赞她,因为她的创造是伟大的,而且我感谢她,因为她的创造是美好的。我记忆犹新,有一天,我曾经给她写信说:“我感谢您心灵如此伟大。”
……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专题《季氏将伐颛臾》同步训练
一、基础考查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A.论语(Lún) 颛臾(yú)
邦域(bānɡ) 沸反盈天(fèi)
B.木椟(dú) 萧墙(xiāo)
相夫子(xiānɡ) 韬光养晦(huì)
C.分崩(bēnɡ) 出于柙(xiá)
冉有(Rǎn) 群山万壑(hè)
D.社稷(jì) 虎兕(sì)
纨绔(kù) 敛气屏声(bǐnɡ)
解析:选B。“相”应读xiànɡ。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就:担任
B.则将焉用彼相矣 相:辅助
C.既来之,则安之 安:使……安定
D.和无寡,安无倾 倾:倾覆
解析:选B。相:名词,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龟玉毁于椟中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B.吾恐季孙之忧 则修文德以来之
C.无乃尔是过与 今由与求也
D.则修文德以来之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王
解析:选A。“于”都是介词,在。B项,结构助词,的;代词,指代“远人”。C项,句末语气词;介词,和。D项,连词,表目的;介词,把。
4.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1)危而不持,颠而不扶,________________?
(2)丘也闻有国有家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则将焉用彼相矣
(2)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不安
(3)而在萧墙之内也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①,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路请出,孔子止之。子张、子石请行,孔子弗许。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专题《雷雨》同步训练
课堂随练
一、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周朴园 (惊愕)梅花?①
鲁侍萍 还有一件绸衬衣,左袖襟也绣着一朵梅花,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还有一件,——
周朴园 (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②
鲁侍萍 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周朴园 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
鲁侍萍 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 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鲁妈)
鲁侍萍 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鲁侍萍 (愤怨)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
周朴园 你可以冷静点。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如果你觉得心里有委屈,这么大年纪,我们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
1.①处表现了周朴园什么样的心理?②处表现了周朴园的什么性格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既要看人物台词,还要分析舞台说明,通过人物的言行揣摩其心理、性格。
答案:①处表现了周朴园的恐慌心理;②处表现了周朴园害怕丑事外扬于己不利的虚伪冷酷的性格。
2.如何理解“你来干什么”和“谁指使你来的”这两句话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戏剧人物潜台词的能力。解答时要通过人物语言揣摩人物内心的想法和性格。
答案:①周朴园料定鲁侍萍此次是来者不善,她肯定是有所图,所以才这样发问。②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性格相当了解,他认为鲁侍萍此次来,背后一定有人出谋划策。这表现了周朴园奸诈多疑的性格。
3.“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要思考:在周朴园看来,鲁侍萍一定会来找他,那么找他的原因会是什么?
答案:三十年的工夫,没有让你忘记对我的恨,你到底还是找到我,并要对我实施报复。
4.有人说“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这句话表现了鲁侍萍一味相信命运的思想局限性,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