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小题,约13420字。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赣州市十三县(市)期中联考高一年级语文试卷
命题人:石城中学陈彩云审题人:宁都中学曾小二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以“指”为信
①正是在长期的观察和思考中,先民认识和掌握了指纹的结构与特性,并利用这些结构与特性的指代功能,逐渐开发出了指纹的实用价值。
②中国是世界上公认最早应用指纹的国家。美国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院珍藏着一枚中国古代泥印,印的正面写着主人的名字,反面印有一只拇指印痕。据考证,这颗罕见的泥印距今已有2000多年,算是最古老的指印泥印了。很明显,指印在这里代表着“自己”。
③秦汉时期盛行封泥制。那时的人们将竹简木牍作为书写的载体,在送出文书时,将竹简木牍用绳子捆束,然后在绳端结合处用泥封闭,泥上加盖官私印章,以防别人偷拆。据实物资料证实,从西周至秦汉时期,印章与指印可交替使用,民间无印章者,“盖印时阑之以指耳”,或同时捺压印章指印。
④契约应用指纹签署的做法大约出现在西汉初期,当时最早的做法是业主在竹简上“画指”。所谓“画指”,是指由书契人书写契文,在契尾一一开列双方当事人及见人、保人(指中间人)等的姓名,然后各人在自己名字下方,按照男左女右的原则,画中指、食指两节或三节长度的线段,并在指尖、指节位置画上横线,以示契约由自己签署。有人统计过,在吐鲁番和敦煌出土的汉至五代的契约文书中,凡落款部分尚保存完好的,“画指”签署方式最为普遍。
⑤唐时,指纹已经广泛应用于田宅买卖、婚姻家庭、人口买卖和财物借贷等民事契约的签署。公元851年,阿拉伯商人索拉曼在他写的《大唐风情》中记载:“此地,无论谁向人借钱,都要立借票(借据),借债人须用中指和食指在借票上并排捺印。如果双方签订契约,那么指纹就印在两纸骑缝处,恰如符木相偶。”唐以后,官府中的兵丁名册、狱词等,均有以指纹为证的文字记载及实物留存下来。宋以后,在人口买卖契约和离婚休书上,普遍采用捺指纹或是压手印的做法。
⑥这种传统做法沿袭至民国时仍然很普遍,指纹博物馆就藏有这样的文件,那是民国二十五年山西人蔚成全卖掉妻女所立的《订婚证书》及《婚约》。原来,蔚成全将妻子卖与同乡覃守荣后,其妻便与覃守荣订立婚约,证婚书上还要知见人、代笔人等都签字画押。蔚成全本人以主婚人的身份出现。他们还在订婚证书上捺按了指纹和手印,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规避法律的惩罚,二是大家面子上都好看。
⑦指纹作为契约文书的签署标志,具有法律效力。其在契约文书上的运用,既推动了古代契约制度的发展完善,又丰富了中国指纹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同时,它也为现代信用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从“指纹”这里似乎再次得到了印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基于长期的观察和思考,先民在掌握了指纹的结构和特性之后,开发了指纹的实用价值——以“指”为信。
B. 美国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院珍藏的那枚中国古代泥印,正面刻着的名字与反面印有的拇指印痕属于同一人。
C. 据考证,中国最古老的指印泥印出现在距今2 000多年前,中国也因此被世界上公认为最早应用指纹的国家。
D.按压指印以示信用的做法自古沿用至今,指纹作为契约签署标志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具备法律效力。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 西汉初期,在竹简上“画指”可表明契约由相关人等共同签署,这种当时最普遍的做法也是最早用指纹签署契约的做法。
B. 秦汉时期,需要使用指印的封泥制盛行一时,于是人们在捆束竹简木牍的绳端结合处使用封泥并在泥上加盖官私印章。
C.唐时,指纹已经广泛应用于田产买卖等民事契约的签署,唐人订立契约须双方指纹像符木相偶一样印在两纸骑缝处。
D.民国时,在人口买卖契约或婚约证书上采用捺指纹或压手印的做法仍然很普遍,目的之一是使契约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索拉曼的记载表明,指纹在借贷契约上的广泛运用,既丰富了中国指纹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也为现代信用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B.从一枚古老的指印泥印代表着“自己”,到指纹成为契约文书上具有法律效力的签署标志,中国“以‘指’为信”的做法延续了2000多年。
C. 有实物资料证实,西周时有交替或同时使用印章与指印的做法,后来这种做法虽然有变化,但没有影响指纹在契约文书上的运用。
D.从指印泥印到画指再到按压指纹,中国古代契约制度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对指纹指代功能的利用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智慧。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范雎者,魏人也。事魏中大夫须贾。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须贾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以告魏相魏齐魏齐使舍人笞击雎折胁摺齿雎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雎,故僇辱。范雎得出。后魏齐悔,复召求之。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雎亡,伏匿,更姓名曰张禄。
秦昭王使谒者王稽于魏,郑安平夜与张禄见王稽。王稽知范雎贤,过载范雎入秦。秦相穰侯①车骑从西来。范雎曰:“吾闻穰侯专秦权,恶内诸侯客,我宁且匿车中。”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又曰:“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无益,徒乱人国耳。”即别去。范雎曰:“吾闻穰侯智士也,其见事迟,乡者疑车中有人,忘索之。”于是范雎下车走。行十余里,果使骑还索车中,无客,乃已。王稽遂与范雎入咸阳。拜范雎为客卿,谋兵事。卒听范雎谋,使五大夫绾伐魏,拔怀。后二岁,拔邢丘。范雎日益亲,因请间说曰:“臣居山东时,闻秦之有穰侯,不闻其有王也。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昭王闻之大惧,于是逐穰侯于关外,拜范雎为相。秦封范雎以应,号为应侯。
魏使须贾于秦。须贾辞于范雎,范雎大供具,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②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数曰:“为我告魏王,急持魏齐头来!不然者,我且屠大梁。”须贾归,以告魏齐。魏齐恐,亡走赵。范雎既相,入言于王曰:“非王稽之忠,莫能内臣于函谷关。今臣官至于相,王稽之官尚止于谒者,非其内臣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