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致大海》的体会<br>
东台市三仓中学 王向华<br>
<br>
提要:研究性学习是一门课程,也是一种管理机制,它首先更应是一种学习方式。坚信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研究者,应该引发作为人文和工具的语文教学的质的变革。在主动占有材料、学会共享材料、合作整合材料的师生互动中,推进语文研究性学习在课堂的实施。<br>
关键词:语文 研究性学习 课堂实践 思考<br>
<br>
研究性学习是基础教育史一次革命,已成为教育改革的前沿和焦点。学生角色,从被动到主动;教师角色,从传授到指导;学习空间从封闭到开放;学习方式从单一到多样。这必然会引发课堂教学方式的质的变革。<br>
但是,在理解和实践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容易走进这样误区:狭隘地将研究性学习等同于课题研究,人为地割裂研究性学习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联系,片面的拔高研究性学习的要求,甚而使之功利化,成人化。事实上,研究性学习首先应该是一种学习方式,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实施。笔者在普希金的政治抒情诗《致大海》的教学中就此进行了一次尝试。<br>
一.背景铺垫,诱导学生主动占据资料,激活探究冲动和研发欲望。<br>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理念正说明语文研究<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