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420字。
我是这样上《济南的冬天》的
乐成公立寄宿学校 朱旭微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散文。文章生动真切地描写了济南的冬天气候温和、山清水秀、冬暖如画,抒发了作者赞美之情。教这篇文章,我定下两个教学目标: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会作者对景物的独特感受。②揣摩句子,体会比喻、拟人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打算1课时完成。请看简案:
一、以学生谈冬天的印象导入课文。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录音朗读或教师范读后,问学生济南的冬天好吗?为什么?
2、 学生自由大声朗读,完成课后练习一的任务:假设要给一个从没有到过济南的人讲讲济南美丽的冬天,参照课文,你将分哪几个方面?着重讲哪些精彩的片段?
三、品味语言,体会比喻、拟人的妙处:
1、学生默读,划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并思考其好处。
2、组成四人小组,互相交流已经找到的比喻句、拟人句。
3、学生发言,教师点拨并指导学生朗读这些比喻句、拟人句。
四、表演朗读,体验反思:
1、 要学生准备一段自己最喜欢或最拿手的文字,上台朗读(也可推荐两至三名学生读)。读后,请其他学生评议。
2、 写得好吗?为什么作者会描绘出如此精彩的画面?他的语言为什么会如此富有美感?
3、 学生发言后,教师出示作者写作背景总结。并指出老舍的笔下“一切景语皆情语”,正是由于他心中有济南(济南是他的第二故乡),流露于笔端的画面、语言才会如此精彩、富有美感。
五、布置作业:
1、把你最喜欢的句子摘抄在课堂笔记本上。
2、写作小短文《岐头的冬天》。
哪知在这节课将近尾声时出现了意外。当时我问学生《济南的冬天》写得好吗。学生都说好。这时我听到有两位学生在位置上嘀咕了一句:“我也会!” 旁边的学生在讪笑,表示怀疑。说这话的是严洪和朱森幸。严洪语文底子差,常常词不达意。朱森幸中上水平,时会讲出一些与众不同的看法。但不管是谁讲出这样的话,我都觉得太狂妄,太自不量力。他们只是初一学生,小小年纪如此自负,得了!
怎么办?在其他学生的一阵哄笑中厉声斥骂,说他们自不量力、不知天高地厚,让其无地自容。这样势必会伤害他们。无视学生的尊严,也许会永远扼杀了孩子们敢于挑战的勇气。再者这样的“厉声斥骂”本来就不是教书育人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旋律。视而不管,忽略那两个学生的嘀咕,按时完成这一课时的教学任务。倘若这样,学生将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教师也只是把教书当任务,起不到育人的作用。而且当时的这句嘀咕声,在班中引起了学生不小的喧哗。如果这会儿不及时进行调控,教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