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140字。

  《小狗包弟》教案
  【教学目标】
  1.仔细揣摩质朴的语言中传达的真挚深沉的情感。
  2、挖掘作品深层次的内涵。
  3.感受巴金严于解剖自己的伟大人格,培养学生的反省忏悔意识
  【教学重点】
  ⒈发掘文章的思想价值。
  ⒉借鉴写法特征。
  【教学设想】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反省忏悔意识
  【设计思路】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小狗包弟》让学生了解那个生命因特殊的政治原因被彻底漠视而置于社会边缘的历史,感受作者作为一个处于特定时代的有良知的人的无奈和严于解剖自己勇于忏悔的人格,从而让学生铸造一颗敢于反省忏悔的坦诚求真的心。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人们躺下来,取下他们白天戴的面具,结算这一天的总帐。他们打开了自己的内心,打开了自己“灵魂的一隅”——那个隐秘的角落。他们悔恨,悲泣,为了这一天的浪费,为了这一天的损失,为了这一天的痛苦生活。
  2、她爱生活,她爱一切,可是生活的门面面都关住了她。……世界是这样静,人们都睡了,然而他们都还活着。……人的身体可以被囚禁,人的心却不可以……
  以上是巴金作品《家》中的片段,其实在著名作家巴金的内心深处,一直有一块灵魂的角落,在那里曾经有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狗,那么,这只小狗的命运如何,为什么它在巴金的心灵深处无法磨灭?今天,我们就到他的作品《小狗包弟》中,共同寻找答案。
  巴金(1904--2005)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代表作有“爱情三部曲” (《雾》《雨》《电》) 和“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又发表中篇小说《寒夜》、《憩园》等。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1968年8月巴金被监禁,9月被抄家,并经受各种形式的批判斗争;1970年上海郊区改造;1972年8月妻子病逝;1973年回上海,在四平方米的小屋翻译大量的作品,直至文革结束;1978——1986年带病写“随时随地的感想”共四十万多字,这些作品写感受,无情解剖自己,也剖析社会巴金也被称为20世纪中国的良心。
  二.走近一个忏悔的灵魂——整体把握
  (一)把握情节   学生快速默读然后复述情节
  1.教师引导:这是一个凄婉的故事,题为《小狗包弟》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看情节是怎样围绕小狗包弟展开的?
  2.学生浏览文本归纳情节然后复述情节(开端——发展——结局)
  3.明确:一位艺术家和他的小狗的故事,以此带出作者的朋友——小狗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