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160个字。

  2016年秋学期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5课杜甫诗三首之石壕吏教学设计
  石壕吏杜甫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诵读,把握诗歌内容。
  2.了解杜甫及写作石壕吏的背景。
  二、过程与方法:
  1.品味文中老妇人的语言,关注当时的社会现状。
  2.了解诗人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感受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黑暗朝廷的批判,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老妇人的语言,把握诗歌内容,关注当时的社会现状。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感受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黑暗朝廷的批判。
  学习指导过程
  一、简介背景,导入新课:
  这首诗是杜甫著名组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中的一首。公元757年安禄山在洛阳被其子安庆绪所杀,长安、洛阳等地被唐将郭子仪收复,安庆绪退守邺城。公元758年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率六十万大军围攻邺城。唐肃宗害怕九节度使“难相统属”,因而不置元帅,只用宦官鱼朝恩充当“观军容宣慰处置使”,这样,围攻邺城的六十万大军便陷于“进退无所禀”的无政府状态,以致“城久不下,上下解体”。第二年3月,反被史思明援军击败,全军溃退,郭子仪退守洛阳,洛阳一带告急。唐王朝为了挽回危局,便在洛阳至潼关,特别在临近前线的石壕、新安一带,不择手段地大量拉夫,不管老少男女,都被抓去充服兵役。这时候,杜甫正在回华州任所途中,亲眼看见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忧愤交加,于是创造了“三吏”、“三别”这两组优秀的现实主义诗歌。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指名读,其他同学听:是否全读对了;齐读。
  注意:逾戍妪咽
  2、自读,注意哪些句子读懂了,哪些句子读不懂,四人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注意重点字词:
  逾墙走:越过墙逃跑一何:多么
  戍:防守附书至:捎信回来
  新:最近绝:没有
  幽咽:隐约、轻声地哭。犹得:还可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