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730字。
《吆喝》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如今的中学生对于旧式的“吆喝”是相当陌生的,这就为教学带来了难度。为此,教师可以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使增加学生对“吆喝”的了解,教师还可以根据当地条件,设计有关活动,如让学生走上社会,走上集市,倾听吆喝,搜集、调查、整理甚至可以学上一两句当地的种种“吆喝”,了解其作用,分析其与广告的关系。总之要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借此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运用文中相关词语。
2.了解作者及其对吆喝的口味分析。
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2.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吆喝人的生活态度
3.结合实际情况,注意收集身边的口头吆喝艺术,能发挥自我创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验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整体把握文意,揣摩语言,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难点:学习民俗类散文的语言和写法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人
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我们这儿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这种商贩叫卖的吆喝声。
今天我们走进萧乾的《吆喝》
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用来评价萧乾的《吆喝》一文再恰当不过了。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商贩的吆喝声,这在无心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而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人的音乐。尤其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一切都深深烙进心灵深处成为一种美好回忆的时候。
吆喝也是一种文化。对吆喝的品味分析就是对文化的赏析。街头叫卖声,其实也包含着创造的成分,清纯悠扬的叫卖声似乎还包含着创作者的个性:有朴素的有华丽的。具有不同的风格:有简的有繁的;有写实的,有夸张的……
文章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引人体味生活中蕴含的浓郁的情趣。
二、作者简介:
萧乾,原名萧秉乾(1910-1999),生于北京。萧乾先生是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我国著名作家、记者、翻译家。曾出版400多万字中文著作和多种英文著作,并翻译多种英文著作。他一生曾写下大量的回忆录、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和译作,包括长篇小说《梦之谷》、自传体作品《未带地图的旅人》、报告文学《人生采访》,及翻译作品《好兵帅克》 等。
三、预习检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