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270个字。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1、文中关联很多,逻辑关系很强,在教学过程中,将通过淡化分析、强化朗读的方法来培养学生议论语言的语感。
  2、采用自主学习、共同探究、练讲结合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通过对文章的学习,了解作者观点,学会如何进行创造性思维。
  2.理清“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3. 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过程与方法:
  1.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引导学生如何及时处理文中传递出的现有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肯定学生不同答案,教学中鼓励成绩差的学生回答问题。
  2.     培养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分析创造力各因素间的关系。梳理文章层次,掌握递进的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
  品读语言,体会议论文中商讨对话式的语言表达的作用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与讲练结合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头脑转转转。请同学们计算下面两道题。
  1(月)+ 2(月)=1季度?8小时+16小时=1天?
  还可以举例。如3天+4天=1周等。
  回忆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每一种事物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观察的角度不同,结论也不相同。
  可以说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罗迦•费•因格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相关资料
  1、关于作者:罗迦•费•因格(Roger von Oech,一般译作“罗杰•冯•奥奇”),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著作有《当头棒喝》(AWhack On The Side Of The Head)、《创造性纸牌》(Creative Whack pack)等。“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关于“推敲”的典故: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九引《刘公嘉话》:“岛(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之尹前,岛具对所得词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
  3、关于“锲而不舍”的出处:
  《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