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版全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 训练):课后对点集训 实用类文本阅读
2017版全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 训练):课后对点集训 实用类文本阅读 (含解析) (2).doc
2017版全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 训练):课后对点集训 实用类文本阅读 (含解析).doc
2017版全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 训练):课后对点集训 实用类文本阅读 (含解析) (2).doc
2017版全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 训练):课后对点集训 实用类文本阅读 (含解析).doc
2017版全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训练):课后对点集训 5部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14-2(含解析).doc
2017版全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训练):课后对点集训 第5部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 15-2(含解析).doc
课后对点集训
一、[2016•信阳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作为“两弹一星”元勋之一,于敏是我国自主培养的杰出的核物理学家,也是我国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杰出领军人物之一。周光召称他“毕生奉献、学界楷模”。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防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等十几项重大奖项的于敏,曾经为了我国的核武器研究而“隐身”长达三十年之久,甚至直到今天,他的事迹也鲜见于报端。
于敏出生于1926年8月,在天津耀华中学念高中时,就以门门功课第一的成绩闻名全校。1944年,于敏考进了北大工学院机电系。1946年,出于对理论研究的热爱,于敏转到理学院物理系,他在理论物理方面的天赋很快展现出来,并以惊人的记忆力和领悟力赢得教授们的欣赏。1951年于敏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不久,他被慧眼识才的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5岁的于敏开始了他的科研生涯。
1957年,以朝永振一郎(后获诺贝尔物理奖)为团长的日本原子核物理和场论方面的访华代表团来华访问,年轻的于敏参加了接待。他们回国后,发表文章称于敏为中国的“国产土专家一号”。诺贝尔奖得主、核物理学家玻尔访华时,称赞于敏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
“这次改变决定了我的一生。”从事氢弹的研究,是于敏一生中最重大的转折。从理论到技术,氢弹都要比原子弹复杂得多。为了加快氢弹的突破,1961年1月,于敏被钱三强选派参加我国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年轻有为的于敏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从此开始了隐姓埋名的生活。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一次次陷入困境又一次次突出重围,经历了我国核武器研究史上著名的“百日会战”之后,于敏带领的科研队伍终于实现了氢弹原理的重大突破。朱光亚院士评价称,在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的过程中,“于敏发挥了关键作用”,被一同参与研究的同事们直接评价为氢弹的“首功”。
以我国当时的条件,想要快速突破氢弹困难重重。不过,“土专家”有他自己的办法。于敏“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去解决问题的特质得以发挥,他领导下的工作组人手一把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着,一篇又一篇的论文交到了钱三强的手里,一个又一个未知的领域被攻克。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于敏几乎是惟一一个未曾留过学的人,但是这并没有妨碍他站到世界科技的巅峰。钱三强称,于敏的工作“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1999年9月18日,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他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并代表获表彰科学家作了发言。他在发言中总结,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3个月,前苏联用了6年3个月,英国用了4年7个月,法国用了8年6个月,而中国人只用了2年8个月的时间。
于敏在回忆自己的“转行”心路历程时说到,“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给我留下惨痛的记忆,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负,核武器是一种保障手段,这种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动力。”
于敏说,自己是一个和平主义者。正是因为怀抱着对和平的强烈渴望,才让于敏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默默无闻的核武器研发。“我当然不愿意打仗,我打心眼里赞成核武器最好都彻底销毁、完全禁止。可是,在50年代,核大国几次威胁要使用核武器来打我们,你要想不受人家欺负的话,就不能没有核武器。”于敏说,我国的核武器是属于战略防御性质,完全是为了自卫,主要防备他国干预我国内政。“我想,核武器最终会被销毁。”于敏坚信,当全球战略多极化,霸权主义没有实战余地的时候,和平与发展将真正成为现实。
(摘编自赵竹青的《“中国氢弹之父”于敏》,有删改)
相关链接
于敏,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后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对中国核武器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百度百科)
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
(选自《“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事迹和颁奖词》)
1.下面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因为从事核武器研究工作的保密性,于敏这位核物理学家曾“隐身”三十年之久,后来他的名字得以解禁,并获得多种奖项,他的事迹常见于报端,为众人所知。
B.出于兴趣和天赋,于敏从北大工学院机电系转到北大理学院物理系,以优异成绩毕业后被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从此开始了他的氢弹预先研究生涯。
C.从氢弹开始预先研究到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2年8个
……
课后对点集训
一、[2016•衡水二中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不避世的“布鞋院士”
①最后时刻,李小文抗拒治疗,他曾把医院比作“善良的专政”。他理想中离开这个世界的方式是,“不浪费国家资源,不给别人带来拖累,不让自己遭那么多痛苦”。他做到了。
②4月,院士李小文穿布鞋作报告的照片火了。他极瘦,蓄须,衣着朴素,赤脚蹬布鞋;他读书时“不想考高分”,“及格就行”;他爱读武侠,博客上自称“黄老邪”;他嗜酒,曾每天一斤二锅头;他居然还是个货真价实的科研泰斗,是国内外遥感界权威。才学与个性、外形的反差简直不能更酷,李小文红得人尽皆知。他自己把意外走红称为“布鞋失火”,说得“冷一冷”。
③才过了9个月,“布鞋院士”又成了高频词,曾经的轶事如今被用以缅怀。1月10日,李小文院士突然病逝。
④6月两院院士大会间歇,李小文被问到出名感想时说,被炒说明“大家对社会有一种期待”,他“撞到了枪口上”。李小文确实寄托了公众太多想象,他被以“扫地僧”、陶渊明作比,被描述为隐于世的高人。
⑤李小文说:“我做课题的原则就是能够交差。”但身边师生都知道他对科研有多严谨审慎。学生胡容海说老师的“能交差”,指的可是把项目申请时下的承诺全部完成。他审阅学生的报告,勘误是逐字逐句的。学生的小组汇报做完,他说,“公式是不是再好好推一推”,抠出每一个符号的疏漏。
⑥李小文在博客上也这么较真,与博友的交流,且不论观点支持与否,指出考据有误、表述不准确、表达不合适是必须的。他曾说“闭嘴还是可以的,也不是太痛苦”。但博客上从没见他对公事“闭嘴”。上海“新年踩踏”引他思考社会心理学统计;APEC会议,他操心“一带一路”战略的启动实施;还有更早的“5•12”地震那篇广为流传的《遥感道歉》,因调拨飞机申请低效,耽误了出遥感图,他急得恨不能钻地洞“地震殉国”,生了两天闲气。
⑦对一些科技学术领域的政策、制度,李小文抱着推动改良的愿望。他拥护引进海外留学人才的“千人计划”,参加相关研讨会建言,两三年间发四五篇博文分析海外人才引入政策。回应网友提出的海外人才挤走本土人才的质疑,他写:“如涛哥所呼吁的,我们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国内就算出了高端人才,潮哥(李源潮)也没法认识你。”进而提出赞成设岗公开招聘,既开放“海龟”自荐,也开放“土鳖”自荐。
⑧李小文自诩黄老邪,但他并不避世,更不清高狂傲。胡容海说,老师的习惯是讲完加一句“这个我可能讲得不对,你们再补充”。他不把话说满,不斩钉截铁,那些提出反对意见的博文,往往命名为“请教某某”、“与××老师商榷”。他眼里没有长幼尊卑,对人一律地尊重体谅。病逝消息传出,他开博的科学网满屏追思,大家想念他有趣恳切、平等待人、毫不以师长自居。
⑨但对自己,他洒脱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早前李小文就留下了“尊严死”预嘱,不接受医疗抢救。胡容海说老师最不愿麻烦别人。他想起有次会议,饭点休息大家吃盒饭,李小文回家,电梯坏了,胡容海他们要护送身体虚弱的老师下楼,被坚决拒绝了,“别影响你们吃饭”。老师病逝那天,走得很快很突然,没太大痛苦,也没怎么麻烦别人,胡容海下午到医院想看望老师时,已经错过了最后一面。
(摘编自《南方人物周刊》2015年第3期)
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第一段中,李小文院士把医院比作“善良的专政”是指医院虽然治病,但也限制了病人生活的自由,表现了他对生命的洒脱态度。
B.李小文院士读书时不求得高分、生性嗜酒、爱读武侠、开博客自称“黄老邪”,同时又是科研泰斗,因此他是一个隐于世的高人。
C.从传主逐字审阅学生报告,与博友交流指出考据表述的不当之处,可见他说“我做课题的原则就是能够交差”是一个谦虚的说法。
D.李小文推动改良科技学术领域的政策、制度,经常向国家建言献策,在他的推动下,引进海外留学人才的“千人计划”得以实施。
E.文章以第三人称视角客观讲述“布鞋院士”李小文生前身后的若干事,避开主观抒情与描写,以许多客观的事实表现了人物原貌。
答案 BD
解析 B项,文中只是说他被公众描述为“隐于世的高人”,并非真的是个隐者;D项,引进海外留学人才的“千人计划”并非由其推动才实施的,李小文院士只是表示支持。
2.文中多处引用李小文院士的原话,请简析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正面描写,突出李小文院士低调却又关心国家社会、专注科研的人物特点;引用传主的原话更具真实性,突
……
课后对点集训
一、阅读下面的新闻,完成1~4题。
迈向空间站时代,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2011年11月3日,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成功交会对接。迈向空间站时代,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一
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发展中的中国经济,为载人航天注入了不尽的动力。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载人航天的今天。”抚今追昔,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说,“攀登作为人类科技高峰的载人航天,必须以雄厚的国力为依托。”
“虽然在起跑线上晚了一步,但中国正三步并作两步,展开跨越式发展的竞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袁家军说。
从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发射到2008年9月27日航天员翟志刚身穿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从神舟七号进入太空,在茫茫太空留下中国人的第一行足印……仅仅用了十几年时间,中国航天人就跨越了发达国家几十年走过的路程。
如今,大步迈向空间站时代的中国,把目光瞄向了人类拓展太空疆域的又一个新高地。
二
“在飞船和空间站做实验,有着巨大的区别。载人飞船是往返于天地的运输工具,飞行时间短,有效载荷重量小,搭载实验设施是为了顺便做实验,而做实验并不是飞船的责任;空间站规模比较大,在轨运行时间长,主要任务就是做实验。”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总设计师赵光恒说。
世界航天界的共识是:空间站可以提供地球上不具备的科学研究平台,其微重力、高真空等条件对材料学、生物学、制药等具有特殊意义,其高位置的优势对地球科学、外太空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赵光恒说,从2006年开始,中国就已经全面策划、研究利用载人空间站进行大规模的空间应用问题,并且在多个领域都进行了顶层的规划和设计。
“中国的空间站,不仅是国家级太空实验室,也会敞开大门为世界各国科学家提供平台,为世界科学进步、人类文明发展做出贡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
展望中国未来的空间站,可开展的将是一片集合了从观测、实验到研究、制造的人类科学活动的新天地。
三
太空中的实验室究竟能带来多少好处?空间物理专家、中科院院士胡文瑞说:“太空生命科学实验可以发明和制造出改变人类健康的药物。而在半导体、特种材料、天文学、对地观测等方面的好处更是数不胜数。”
“将来中国建立空间站后,人们不需要具备像航天员那样的身体条件,只要具备基本的身体条件就可以上去。”中科院院士、空间科学与深空探测专家叶培建说,“或许有一天,哪个人突发奇想,要上太空转转,也可以去。”
国外已有将普通人送往太空的先例。对中国载人航天而言,有发展,就有希望,就值得期待。
空间站时代,将打造中国寻常百姓生活的新图景。
四
前进的道路上,除了鲜花,还有丛生的荆棘。迈向空间站时代,中国将直面一系列新挑战。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任崔吉俊说,目前,发射任务已从几年前的阶段性密集发射进入到常态化密集发射状态,高密度发射将进一步考验中国航天。
“是否完全有能力应对高密度发射?这是一个艰巨的过程,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袁家军说。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测控通信系统总设计师钱卫平说,伴随着我国空间站工程建设任务的全面展开,未来空间站管理对载人航天工程测控通信网提出了多项新要求,成为测控通信系统未来发展中需要重点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此外,在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看来,中国的空间站建设,还有补加和载人生保两大技术亟须突破。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迈向空间站时代,对中国意味着什么?请结合文章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拓展太空疆域的新高地,②开辟人类科学活动的新天地,③打造国人生活的新图景,④迎来航天事业的新挑战。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应注意这篇新闻的四个数字标题,然后参考每一标题所在段落的最后一句话去概括。
2.这篇新闻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章进行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引用了大量专家的话,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运用了很多确凿的数据,增强了新闻的准确性;语言简明严谨。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表达技巧的能力。本文具有新闻的一些特质——真实性、准确性、简明性等。考生只要结合新闻的特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