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580个字。
走近作文教学新课堂
湖南省醴陵市孙家湾中学 邹志红 骆海建
当人们还对“韩寒现象”众说纷纭的时候,一个无畏的挑战者——九岁男孩边金阳横空出世:因为创作的《时光魔匣》以15万美元的高价被美国国际财富联合投资集团买走国外版权,九岁的小学生边金阳引来了众多的目光,并且被《人民教育》写入《年终综述:从“一”到“十”,2003年看教育》一文。也许,像边金阳、韩寒这样的“少年作家”的出现,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随着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学生拥有了更多的课余时间和更多的个性发展的机会,他们的成才和基础教育改革之间,无疑又会有着“必然”的联系。可是,作为 一名语文老师想到的却是:真正的写作能力竟然不是老师“教”出来的,当然,也不会是学生简单意义上的“学”有所成。《中学语文教学》第5期曾以《作文:是教出来的吗?》为题进行了专题大讨论,答案竟也是一致的:作文不是靠“教”出来的!真正的写作能力,它取决于学生表达欲望的强烈度和呈现这种表达欲望的个性化程度。现代语文教育一代宗师叶圣陶先生有一段这样的话——
训练写作的人只须平心静气的问问自己:1、平时对学生的训练,是不是适应他们当前的积蓄,不但不阻遏他们,并且多方诱导他们,使他们尽量拿出来?2、平时出给他们的题目是不是切近他们的生活?借此培植“立诚”的基础?3、学生对于作文的反映是不是作为非常自然的不做不快的事,而不认为是教师硬要他们去做的无谓之举?
况且, 当我们走进闪烁着生命光辉的人性时代,当我们走进全球都在关注生命发展质量的21世纪时,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细细观察,却存在着许多非人性现象。尽管这些现象在“新课改”倡导人文性教育潮流的冲击下,有了很多改观,但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相比,似乎改观不大,总的说来,有以下几点:布置题目一言堂,不顾学生的认识水平和选择自由;作文指导一窝蜂,题目布置完后,教师忙着去“引路”,放提纲,认为这是让学生走捷径,容易上手,容易见效;批改作文一支笔,以教师的自身经历和阅历代替学生的经历和阅历,以教师的见解代替学生的想像和发挥,以致作文中刻板呆滞、故意拔高的口号层出不穷。作文少了灵性,少了创造,少了真知灼见,多了循规蹈矩,多了陈腐教条,多了千部一腔。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对作文课堂教学进行了再思考,把我们对新课程作文教学的新理念的初步理解,诠释、物化为作文课堂教学“活动——探究式”型课,用人性化作文教学唤回学生的本我与个性,在放飞思想与情感的同时找回原来就存在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