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7820字。
第一课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一〉
杜甫(712—770),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杜少陵、杜草堂,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与晚唐时的“小杜”——杜牧区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其生平经历主要有:
(一) 读书游历阶段
(二)
时间 杜甫经历 代表作品
712-
745年 ①自幼好学,7岁能作诗。
②19岁起漫游吴越,历时数年。
③736年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又开始齐赵之游。其间与李白结下“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 《望岳》《房兵曹胡马诗》《赠李白》等。
(二)困居长安十年
时间 杜甫经历 代表作品
746-
755年 ①赴长安应试,因权相李林甫弄权而不第。为实现政治理想,转走于权贵之门却依然不得志,过着“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的贫困生活。②天宝十四年,被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十一月,省家奉先,刚进家门便遭小儿饿死之痛。 《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
(三)战乱流离时期
时间 杜甫经历 代表作品
756-
757年 ①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潼关失守,杜甫率家人逃离。②闻肃宗即位,即投奔,途中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
③757年,冒死逃脱,被肃宗授为左拾遗。后因受房琯案牵连,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宣告其政治理想的破灭。 《春望》《月夜》《瘦马行》《悲陈陶》等。
(四)漂泊西南时期
时间 杜甫经历 代表作品
758-
770年 ①随着九节度使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人逃难,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②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严武处,严武死,他再度漂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泊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衡州湘江的一条小船上。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二〉
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字君培,河北涿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教授。1941年,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甚大。冯至曾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1987年获联邦德国“大十字勋章”和国际交流中心艺术奖。
代表作品有诗集《昨日之歌》《十四行集》,散文集《山水》《东欧杂记》等,历史小说《伍子胥》,传记《杜甫传》,译著《海涅诗选》《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等。
“万方多难”出佳作
冯至先生本人曾这样描述自己为杜甫立传的缘由:“我对杜甫的研究,多半是客观环境所促成的。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同济大学内迁,我随校辗转金华、赣县、昆明,一路上备尝艰辛。从南昌坐小船到赣县,走了七八天,当时手头正带了一部《杜工部选集》,一路读着,愈读愈有味儿,自己正在流亡中,对杜诗中‘东胡反未已,臣甫愤所切’一类诗句,体味弥深,倍感亲切。
“后来到了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教德文,课余之暇,颇留意于中国文学。有一天在书肆偶得仇注杜诗,又从头至尾细读,从此形成了自己对杜甫的一些看法。……元稹的《杜子美墓志铭》、新旧《唐书》中有关李、杜的记载,都过于简略。为此决意给杜甫作传。
“由于条件的限制,不可能花全部精力来做这件事,所以我的准备工作用去了四五年时间。
“我首先做杜诗卡片,按内容分门别类编排,如政治见解、朋友交往、鸟兽虫鱼等。同时,对唐代政治经济、典章制度、思想文化诸方面的发展沿革,也做了必要的了解,国内学者如陈寅恪等人的有关著作,也都读了。另外,对杜甫同时代诗人李白、王维等人的生平、思想、创作情况,也有了基本的掌握。在这样的基础上,我才开始写《杜甫传》……”
传记文学的基本特征
记载人物经历的作品称为传记,其中文学性较强的作品即是传记文学。传记文学的基本特征:一是真实性,二是文学性。
1.真实性
所谓真实性,是指所写的人物和事件必须符合史实,不允许虚构。对人物的记述也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是一,二是二,功是功,过是过,不虚构渲染,不隐恶扬善,不拔高溢美,不贬责降低。虽在局部细节和次要人物上可以运用想象或夸张,做一定的艺术加工,但这种加工也必须符合人物性
格和生活的特定逻辑。在这一点上,它有别于以虚构为主的小说。所写的人物生平经历必须有相当的完整性。在这一点上,它有别于只写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