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4040字。
相关读物 《中庸》节选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须臾(yú) 不眩(xuàn)
中节(zhònɡ) 笃行(dǔ)
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中发而皆中节(动词,符合、适合)百发百中(《战国策》)(动词,射中)
(2)归柔远人,则四方归之(动词,归附)视死如归(《韩非子》)(动词,回家)
(3)知好学近乎知(名词,智慧)知耻近乎勇(动词,知道)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 (动词,明白、了解)
(4)率率性之谓道(动词,遵循)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动词,率领、带领)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 (副词,一概)
(5)微莫显乎微(形容词,细微)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动词,没有,无)动刀甚微(《庖丁解牛》)(形容词,轻微)但微颔之(《卖油翁》)(副词,稍微)
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
(1)天地位焉(名词作动词,“有其位置、安于其位”的意思)
(2)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形容词作名词,贤人,亲友)
(3)子庶民也(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女对待)
(4)来百工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
(5)柔远人也(形容词作动词,安抚,怀柔)
(6)君子而时中(名词作状语,时常,常常)
(7)道之不明也(形容词作动词,弘扬)
(8)人一能之,己百之(数词作动词,做一遍,做百遍)
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从容中道
古义:自然而然。
今义:临事沉着镇静,不改变常态。
(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
古义:审慎地询问。
今义:即审讯,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或法院向民事案件中的当事人或刑事案件中的自诉人、被告人查问有关案件的事实。
(3)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古义:坚守不渝。
今义:顽固坚持。
第5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判断句)
译文:诚是上天赋予人的道理,而努力达到“诚”则是人道。
(2)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判断句)
译文: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
(3)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状语后置句)
译文: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小心的。
(4)恐惧乎其所不闻。(状语后置句)
译文: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警戒的。
[常识•速览]
[识作者]
述圣公——子思
子思(前483—前402),名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孙子,战国初期鲁国人。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便是其中的一派。子思学于曾子,孟子学于子思,所以后世也把子思、孟子学派称作“思孟学派”,并尊称子思为“述圣”,孟子为“亚圣”。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顺元年(1330),又被追封为“述圣公”。
[知经典]
“中庸”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著作。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三字经》中有“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的描述。
南宋的朱熹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中庸就是一个人既不善也不恶的本性,人性,慧根。
“中庸”不是杨子的一毛不拔,不是墨子的“摩顶放踵利天下”,而是所谓的“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这部书就像一个水平仪,一把尺子,衡量世间万物。对或错,公平或不公平,甚至符不符合道义,都能清晰得显露出来。
“中庸”是一个最高的道德标准。“中庸”就是道与非道的“临界点”,向上就是道,向下就是非道;向上就是善,向下就是恶。《中庸》里提到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五种学习方式;也有“君臣也,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交”这些儒家做人的“五达道”;还有“三达德”:“智、仁、勇”等。“诚意,正心,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这五级台阶之中,“诚意”作为首要,作为基础,就是中庸所追求之修养的最高境界了。“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就是“中和”,达到了“中和”,便是“中庸”了。
[质疑•手记]
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
疑问1:
解惑:
疑问2:
解惑:
疑问3:
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