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汉语的世界》学案
第一节《美丽而奇妙的语言——认识汉语》.doc
第二节《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doc
第三节《四方异声——普通话和方言》.doc
第一节 美丽而奇妙的语言——认识汉语
汉语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
在日本,开设汉语课的高中数量从1986年的40多所增加到今天的近500所。
在韩国,已有近200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汉语已被正式列入韩国外语高考科目。
在美国,3 000多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的有近800所。
在法国,开设中文课程的大学有100多所,150多所中学开设汉语课。
在德国,汉语被纳入许多州的中学会考科目。
在南非,其最大的电视公司已开始向全国播放汉语教学节目。
据统计,全球100个国家有超过2 500余所大学在教授汉语,世界上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已超过3 000万。
一方面是海外的汉语热,一方面是国内的汉语危机,真可谓是“冰火两重天”。
[知识•梳理]
一、世界语言知多少
1.使用人口在1 000万人以上的语言有17种。
2.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
二、普通话
普通话,即现代标准汉语,是现代中华民族的共同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定地位。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三、现代汉语的特点
(一)语音
特点 说明
定义 语音是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具有区别意义功能的声音,不能把语音看成纯粹的自然物质;语音是最直接地记录思维活动的符号体系,是语言交际工具的声音形式。
物理基础 语音的物理基础主要有音高、音强、音长、音色,这也是构成语音的四要素。音高指声波频率,即每秒钟振动次数的多少;音强指声波振幅的大小;音长指声波振动持续时间的长短,也称为“时长”;音色指声音的特色和本质,也称作“音质”。
生理基础 人的发音器官及其活动情况是语音的生理基础。人的发音器官分三部分:(1)呼吸器官,包括肺、气管和支气管。肺是呼吸器官的中心,是产生语音动力的基础。(2)喉头和声带,它们是发音的震颤体。(3)口腔、咽腔、鼻腔,它们都是发音的共鸣器。
(二)词汇
词汇单位 语素 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例如“书”,是一个语素,它的语音形式是“shū”,它的意义是“成本的著作”;“马虎”也是一个语素,它的语音形式是“mǎ hu”,意义是“不认真”。它们都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再不能分解成更小的有意义的单位。
词 词是由语素构成,比语素高一级的语言单位。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独立运用”是指能够单说(单独成句)或单用(单独做句法成分或单独起语法作用)。
短语是词和词的语法组合,它和词都表示一定的意义,也是造句成分,可以单说或单用,但短语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单位。它是可以分离的,中间往往能插入别的造句成分,而词是不能分离的,分离之后就不表示原来的意义了。
词汇单位 固定
短语 固定短语是词跟词的固定组合,一般不能任意增减、改换;与之相对应的是自由短语,自由短语是词跟词按表达的需要临时组合,自由短语即一般的短语。
固定短语又可分为专名(专有名称)和熟语两类。专名中企事业单位名称占绝大多数。例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等。召集会议,举办活动,也可以用固定短语作专名,如“世界妇女和平大会”“北京国际女子马拉松赛”。一般短语一旦用作书名、篇名、杂志名、电影电视片名也是固定短语,如《鲁迅全集》《新华月报》等。若不是书名、杂志名、电影名等,便只是一般短语。熟语包括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格言。
略语 略语是语言中经过压缩和省略的词语。为了称说方便,人们常把形式较长的名称或习惯用的短语化短,成为略语。可分为两类:简称或数字略语。
简称是较复杂的名称的简化形式,与全称相对而言。简称本来是全称的临时替代,在正式场合往往要用全称。但是有些简称经长期使用,形式和内容都固定化了,便转化为一般的词,全称反而很少使用了。例如“地铁”“空调”等。
数字略语,对一些常用的联合短语,选择其中各项的共同语素加上短语包含的项数,即构成数字略语。例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陆军、海军、空军——三军。
构词类型 词都是由一个或几个语素构成的,构词语素分两种,一种叫词根,指的是意义实在、在合成词内位置不固定的不成词语素和成词语素;一种叫词缀,指的是意义不实在、在合成词内位置固定在前或在后的不成词语素。例如“桌子”中的“桌”是词根语素,“子”是词缀语素。
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叫作单纯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叫合成词。单纯词包括联绵词、叠音词和音译的外来词。合成词有复合式、附加式、重叠式三种构词方式。
(三)语法
词没有形态变化 汉语中的词不论在词典中或在句子里,也不论在句子的什么位置上,读法和写法都是一样的。
虚词重要而丰富 汉语句子中的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主要是通过虚词表示的。汉语虚词的作用大致相当于印欧语言的形态变化,只不过不是词形的变化,而是独立出现的词。
语序的重要作用 如“事半功倍”“事倍功半”的意义是完全相反的。
第二节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语文高考试题中的“数学题”
以前,高考试题中曾经出现过这样一道试题——《九章算术》上有一道题:“竹原高一丈,末折着地,去本三尺,问竹还高几何?”根据该题所做的图,正确的一幅是:
你知道解答这道试题的关键在哪里吗?你能选出正确的答案吗?
[知识•梳理]
一、汉语语音的演变
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以上这几首诗,从诗的韵脚规律来看,我们可判断出,这个“回”字,在古代极有可能读作“huɑi”。
二、汉语语法的演变
1.语序的变化
“宾语前置”:
A.沛公安在?(沛公在哪里?)
B.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代的人不欺骗我。)
2.句式的变化
陈胜者,阳城人也。(判断句,今天的判断句为“……是……”)
3.词类的变化
古汉语中的词类常常可以活用。如“衣锦还乡”(“衣”作动词“穿”讲)。
三、汉语词汇的演变
词语的词形变化 古代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乃至多音节词为主。
词语的词义变化 (1)词义扩大;(2)词义缩小;(3)词义转移;(4)词义的褒贬色彩不同。
词语的消长变化 社会生活方面 如“和谐社会”“小康生活”“三个代表”“三农问题”“保先教育”“白领”“个税改革”等。
网络用语方面 如“雷人”“灌水”等。
科学技术方面 如“数字电视”“纳米技术”“克隆”等。
国际用词方面 其中有代表意义的有“六方会谈”“反恐”等。
词语的替换变化 社会因素 如把“世”改成“代”。
观念的改变 车夫——司机,戏子——演员。
语言表达 足——脚,面——脸,目——眼,口——嘴。
[考点•聚焦]
本节内容与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必考内容中“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这一总体要求相对接,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5.给文言文的相关语段断句(有些语段出自选文中,有些语段出自选文外)
[典例•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独孤信,云中人也,本名如愿。父库者,为领民酋长,少雄豪有节义,北州咸敬服之。信美容仪,善骑射。正光末,与贺拔度等同斩卫可孤,由是知名。以北边丧乱,避地中山,为葛荣所获。信既少年,好自修饰,服章有殊于众,军中号为独孤郎。建明初,出为荆州新野镇将,带新野郡守。寻迁荆州防城大都督,带南乡守。
(节选自《周书•独孤信传》,有删改)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州咸敬服之 咸:全都
B.服章有殊于众 殊:不同
C.出为荆州新野镇将,带新野郡守 带:兼任
D.寻迁荆州防城大都督 迁:搬迁
【解析】 D项,“迁”的义项有“迁移、搬迁”“离散”“晋升或调动官职”等,在这个语句中最恰当的解释应为“晋升”。
第三节 四方异声——普通话和方言
男:今朝雅到阿拉七萨么什啊?
女:随便!
男:七火锅伐?
女:伐来赛,吃火锅面孔高头要长痘痘厄!
男:各么阿拉七川菜?
女:昨末子刚刚七古川菜,今朝又吃……
男:各么阿拉七海鲜起?呵呵……
女:海鲜伐好,七了要肚皮卅厄!
男:各么弄刚七萨?
女:随便……
这段上海人的日常生活对话,不借助翻译你能看得懂吗?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语音相差万里,不推广普通话怎么行呢?
[知识•梳理]
课程内容 知识精要
一、汉语的“东西南北中” 1.汉语实际上是由一个个具体的方言来体现的。汉语方言的种类多、分歧大。
2.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是中华民族的通用语,也是一种很特殊的方言。
3.现代汉语有七大方言:(1)北方方言(北方话、官话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2)吴方言(吴语),以上海话和苏州话为代表;(3)湘方言(湘语),以长沙话为代表;(4)赣方言(赣语),以南昌话为代表;(5)客家方言(客家话),以梅县话为代表;(6)粤方言(粤语),以广州话为代表;(7)闽方言(闽语),以福州话和厦门话为代表。每种方言内又有许多带地方色彩的地方语。
二、“不同的话”和“共同的话” 1.汉语方言虽然复杂,但各种方言都有相同的文字和书面语。
2.普通话是汉民族的共同语,是国家的通用语言,与其他各种方言是兄弟姐妹关系。
[考点•聚焦]
《考试说明》要求“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本考纲应从以下三个层面去理解:
1.考查范围:现代汉语。
2.考查对象: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3.常用字的界定:(1)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2 500个常用字和1 000个次常用字是主要考查对象;(2)某些成语中出现的难读字;(3)不涉及文言文中的异读字。
4.考查要求:(1)考查的主要方式是根据识记,判断正误;(2)一般不考查汉语拼音方案的拼写规则。
[典例•探究]
(2016•浙江高考)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煲汤(bāo) 恫吓(dòng)
脐带血(jì) 整齐划一(huà)
B.古刹(chà) 衣钵(bō)
挑大梁(tiǎo) 言为心声(wèi)
C.掣肘(chè) 卤味(lǔ)
处女座(chǔ) 寅吃卯粮(yín)
D.笃定(dǔ) 痤疮(cuó)
病恹恹(yāng) 血气方刚(xuè)
【解析】 本题考查多音字和难读字的读音。A项,“脐”应读“qí”。B项,“为”是多音字,应根据词性判断读音。在“言为心声”中“为”是动词,应读“wéi”。“为”作介词时,读作“wèi”。D项,“恹”应读“yān”,不能只读半边而读成“厌”的音。
【答案】 C
(2015•天津高考)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寂寥(liáo) 雾霾(mái)
瞋(chēng)目 潜(qián)移默化
B.氛(fēn)围 吝啬(sè)
熹(xī)微 束(shù)之高阁
C.发酵(jiào) 徘徊(huái)
滂(pānɡ)沱 叱咤(chà)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