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750+5140+5250字。
学业分层测评(八)
[基础巩固层]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C.斯天下之民至焉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解析】 A项,“无”通“毋”;B项,“涂”通“途”;D项,“颁”通“斑”。
【答案】 C
2.下列加点实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增加
B.河内凶 凶:有战争
C.弃甲曳兵而走 兵:士兵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解析】 A项,加:更。B项,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C项,兵:兵器、武器。
【答案】 D
3.下列句中加点词“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导学号:20880069】
①寡人之于国也 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③树之以桑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 ⑤王道之始也 ⑥填然鼓之
⑦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⑧未之有也 ⑨察邻国之政 ⑩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A.①④⑥ B.②③⑦
C.③④⑧ D.⑤⑨⑩
【解析】 ①⑦⑩中的“之”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③④⑧中的“之”为代词;⑤⑨中的“之”为结构助词,的;⑥中的“之”为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
【答案】 C
4.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申之以孝悌之义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解析】 A、B、C三项都是状语后置句,D项是判断句。
【答案】 D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导学号:20880070】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
学业分层测评(十)
[基础巩固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比权量力 比:权衡
B.委命下吏 命:命令
C.才能不及中人 中人:平常的人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作难:起事、首事
【解析】 B项,命:生命。
【答案】 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宽厚而爱人
B.蒙故业,因遗策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C.追亡逐北,伏尸百万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D.约从离衡于是从散约败
【解析】 A项,爱惜、吝惜/爱护;B项,沿袭/趁着;C项,逃跑的士兵/丢失;D项,均为通假字,通“纵”,合纵。
【答案】 D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导学号:20880084】
A.振长策而御宇内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 以为桂林、象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C.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邻国之民不加少
D.天下已定学不可以已
【解析】 A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B项,介词,把/连词,表目的;C项,都是结构助词,的;D项,副词,已经/动词,停止。
【答案】 C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导学号:20880085】
A.文章的语言独具特色,如辞赋一般,词采华丽,千变万化,多用对偶句与排比句,又多用对偶与排比混成糅合的长句,句子短长相间,读来朗朗上口。
B.文章最后一段从领袖的地位、指挥作战能力、军队的素质和装备四方面将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进行对比,指出后者远不如秦的力量强大,结局却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C.文章先叙述史实,说明秦由兴盛到衰亡的过程,再列举大量的事实进行论证,最后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收到了水到渠成之功,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
学业分层测评(十一)
[基础巩固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B.圣人无常师 常:一般的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风尚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闻:懂得,知道
【解析】 B项,常:固定的。
【答案】 B
2.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C.而耻学于师学于余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解析】 A项,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舒缓语气/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表判断语气。B项,连词,表转折/连词,那么。C项,均为介词,向。D项,介词,相当于“于”,比/语气词,用在句末,表反诘语气。
【答案】 C
3.下列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导学号:20880092】
A.不拘于时 B.师不必贤于弟子
C.何陋之有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解析】 A项,被动句;B项,状语后置句;C项与题干中的句子均为宾语前置句;D项,定语后置句。
【答案】 C
4.下面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导学号:20880093】
A.“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师说”,就是谈谈从师求学的道理。
B.第1段提出全文中心论点,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以及有道者为师的道理,是全篇论证的中心,下文都紧扣这一论题展开议论和批判。
C.第2段以对比的方法借古讽今,针砭时弊,着重批判了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从正面论证为学必从师的中心论点。
D.本文论述了教师的作用和从师学习的重要性,阐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