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6280字。

  赣州市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二语文期末试题      2017年1月
  本试题分第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炭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从文化根性上讲,蒙古族传统文化是一种生态文化,其审 美文化孕育于整体的生态文化圈之中,与其文化生态圈具有“同构性”。蒙古族审美文化以对自然的观察和对生命的感受与歌颂为起点,逐渐繁育出丰富的蒙古族审美文化。在蒙古族审美文化中,一些仪式、民俗事象,造型、色彩、图案纹饰等审美符号,往往隐喻着“生态”内涵,一个事物之所以“美”,主要是源于对象的生态功能。例如,常见于蒙古族服饰上的图腾、图案及各种象征符号、纹饰等,都并非某种单纯的形式美,而是蒙古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将他们对自然与生命的认知与敬畏积淀为观念,由观念积淀为形式的结果,是在抽象形式中积淀着的蒙古族的生态伦理。在蒙古族传统文化中,符合生态观念的,便是“美的”,这是蒙古族审美意识建立的基础。美学自康德以后,美与形式之间便建立起相对稳定的关系,20世纪后,形式主义美学成为美学话语的主流。但在蒙古族的审美文化中,“美的”规定性不是形式的,而是生态的,蒙古族 审美文化的精神内核正是它的生态特性,这是它不同于西方美学传统,也与汉族传统的审美经验和特性有所不同的地方。在经典的美学话语体系下,“美”的规定性往往都有一个复杂隐秘的文化积淀过程,且与权力和特定阶层的趣味关系更密切一些。但在蒙古族的审美文化中,“美”的规定性与“生态”的关系是一种更为本质的关系。蒙古族审美文化在历史发展中虽然也曾经深受权力、特定阶层的趣味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但其文化根性依然是生态性,其根脉深植于蒙古族原初纯朴的生态意识和观念中。
  蒙古族审美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曾经深受萨满教影响。萨满教是在蒙古族先民认识自然、改造自然、适应自然的生存实践中产生的带有直观性、混沌性、类比性等特征的原始宗教体系。萨满宗教仪式对蒙古族审美文化史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从巫术仪式与艺术起源的角度考证,萨满文化孕育了蒙古族早期的一些艺术形式,使蒙古族人在其生存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朦胧的生态意识和生态伦理变得更具有神圣性和仪式感,审美意识得到符号和仪式的固化。当然,这里有一个复杂长期的积淀过程,对这一复杂的积淀转化过程,需要进行更为系统的艺术人类学考察,对一些祭祀仪式、图腾符号、造型艺术等审美事象、审美符号中所隐喻的生态向性、生态内涵进行发掘和阐释,连接起蒙古族审美文化的生态图谱。
  在以往蒙古族美学研究中,曾有学者以“人与自然的统一性”来表述蒙古族审美文化的特征,事实上,这尚不足精准描述蒙古族审美文化的特点和结构,因为这句话同样也可以描述汉民族道家文化及其他民族的审美文化。蒙古族的审美文化建基于其从人、自然、宇宙的视角看待问题,萨满教的“万物有灵论”,以及日积月累形成的万物有灵、浑然一体的生命观,即“天、地、生、人”是“共生”的。“共生”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也构成蒙古族生态审美文化的核心范畴。因各生命体之间是“共生”的,所以彼此可以关联类比。藉此,我们可以找寻到蒙古族审美文化发展的痕迹和脉络。蒙古族的审美文化遵循着“共生”这一基本的生态伦理法则,据此生成了蒙古族统一于自身的生态审美理念、范畴和范式。
  因为彼此“共生”,所以蒙古族审美文化中的审美主体与对象之间往往构成一种强烈深沉的情感关系,这种介入式情感关系建立在各个生命体之间彼此“共生”的深沉情感之上,因此其审美情感往往有着汉民族审美文化所没有的深沉、苍凉、孤独、悲情的浪漫精神。
  (选自陈迎辉《蒙古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美学思想》,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蒙古族审美文化与蒙古族传统文化一样,从文化根性来说,都属于生态文化,都有极为丰富的“生态”内涵。
  B.蒙古族审美文化起源于蒙古族人对自然的观察和对生命的感受与歌颂,审美对象的生态功能是其评价的唯一标准。
  C.蒙古族审美文化认为,“美”的规定性与“生态”之间存在着一种更为本质的关系,生态特征是其文化的精神内核。
  D.蒙古族审美文化根脉深植于蒙古族原初纯朴的生态意识和观念中,权力与特定阶层的审美趣味无法动摇其文化根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蒙古族审美文化与西方美学传统及汉族传统的审美经验和特性不同的地方集中体现在它们各自不同的的精神内核。
  B.蒙古族审美文化始终受本民族原始宗教体系萨满教的影响,萨满宗教仪式在蒙古族审美文化的形成及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C.蒙古族审美文化极其重视从人、自然、宇宙的视角来开展审美活动,“天、地、生、人”万物共生的观念构成其核心范畴。
  D.正是因为秉持一种“共生”的观念,蒙古族审美文化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能够构成一种强烈深沉的介入式的情感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蒙古族中许多审美符号往往积淀着蒙古族传统的生态伦理观念,体现了蒙古族人对于自然与生命的认知和敬畏情怀。
  B.在蒙古族审美文化看来,形式主义美学不应该是美学话语的主流,“美的”规定性不应该是形式的,而应该是生态的。
  C.蒙古族审美意识的形成有一个长期复杂的积淀过程,解读蒙古族审美客体中的生态向性及生态内涵,应从艺术人类学角度来考察。
  D.汉民族审美文化之所以没有蒙古族审美文化那种深沉、苍凉、孤独、悲情的浪漫精神,是因为其审美文化中缺少“共生”情感。
  现代文阅读(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尽心尽性 智圆行方——追记杨敬年先生
  1908年,杨敬年出生在湖南湘阴一个农民家庭。幼时父亲外出谋生,母亲只好抱着他投靠外祖父黎贞。黎贞是秀才,在私邸开设经学堂,不但讲授四书五经,还传授一些新思想。一天,外祖父对杨敬年说:“你文理清通,可以在乡间教书糊口了,不过还要到城里学校戴个帽子回来更好。”在叔祖父杨志高举债资助下,杨敬年到岳阳县立高等小学就读。1924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1932年,杨敬年又考上中央政治学校大学部。毕业时,学校分配他去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