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4140字。
赣州市2016-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一语文期末试题 2017年1月
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炭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诗是大众化还是小众的,从新诗诞生起,就一直在争论中。其中,争论的一个焦点是平民化还是贵族化。
新诗刚出世就显露了它的平民化倾向。陈独秀《文学革命论》的核心,就是推倒贵族文学,建立国民文学。周作人等也提出“平民的诗”。其后,新诗的平民化运动一浪接着一浪。康白情“贵族的诗”的说法,虽得到朱自清等人的支持,在新诗史上几经沉浮。朱后来发表《新诗的进步》,则倡导“并存”。两种倾向可以说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民间写作”和“知识分子写作”。
不仅对诗坛,就是对同一位诗人来说,大众化倾向和小众化倾向也常常是“并存”的。李白有《静夜思》,也有《蜀道难》;老杜有三吏三别,也有《北征》。推出大众化的《死水》的闻一多,也出版过小众化的《红烛》;写过小众化的《雨巷》的戴望舒,也写过大众化的《元日祝福》。朦胧诗似乎是小众的,但是诸如“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之类的名句却得到广泛流传。当然,一位诗人总有他的主要审美倾向。李金发基本是小众化诗人,田间基本是大众化诗人。在一些诗人那里,主要审美倾向还会发生变化,殷夫、穆木天、艾青、何其芳等都是由小众化转向大众化的诗人。
从一个角度说,不管你承认不承认,诗终究是一种社会现象。因此大众化和小众化倾向还与诗的外在环境密切相关。当生存关怀成为诗的基本关怀的时候,例如发生战争、革命、灾难的年代,大众化的诗就会多一些。当生命关怀成为诗的基本关怀的时候,例如和平、和谐、安定的年代,小众化的诗就会多一些。
大众化和小众化的诗都各有其美学价值,不必也不可能取消它们中的任何一个。但是,艺术总是有媒介化倾向,诗终究以广泛传播为旨归。大众传播有两个向度:空间与时间。不仅“传之四海”的空间普及,“流芳千古”的时间普及也是大众化的表现。李贺、李商隐生前少知音,但他们的诗歌几千年持续流传,成为文化传统的一部分。诗歌的这种隔世效应也是一种常见的大众化现象。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也是大众化程度最高的诗歌时代,只要是中国人,大多能背出几首佳作。唐诗宋词成了中国人文化身份之一。白居易和柳永是很值得后世研究的代表。
胡适倡导新诗时,就很推崇白居易和他领军的新乐府。“但伤民病痛”的白居易推进了杜甫开辟的现实主义,“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从《赋得古原草送别》到《长恨歌》,再到贬居江州的《琵琶行》,白居易有明确的大众化艺术追求,他的不少诗篇也最大限度地产生了大众化效应。白居易的诗广布民间,传入深宫,当时凡乡校、佛寺、通旅、行舟之中,到处题有白诗。有的“粉丝”全身纹上白诗,有的歌妓因能诵《长恨歌》而“增价”。白居易死,唐宣宗写诗悼念,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之句。新乐府用口语,但徒有乐府之名,实际和音乐没有多少干系,而柳永的词却充分运用音乐作为传播手段。柳永生于两宋社会的“盛明”之世,描写都市繁华,歌咏市井生活,在题材上有突破;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长调慢词,在文体上有突破。他熟悉坊曲,和歌伶乐伎合作,使词插上音乐的翅膀。叶梦得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新诗拥有唐诗宋词时代没有的现代传播手段,像诗的网络生存,就是古人远远不 具备的条件。但是,新诗实际上很小众。和唐诗宋词相比,新诗的大众化存在诸多困难。一、年轻的新诗不成熟,甚至迄今没有形成公认的审美标准,诗人难写,读者难记,没有像唐诗宋词那样化为民族文化传统,至今游离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文化生活之外;二、新诗的发生更多地取法外国,不来自民间,不来自传统,也不来自音乐,主要借助默读,与朗诵尤其与音乐的脱节成为传播的大难题,把声音还给诗歌乃当务之急;三、和白居易的“为时而著”,“为事而作”不一样,当下有些诗人信服“私语化”倾向,使得公众远离诗歌。高尔基有句话还是有道理的:“诗人是世界的回声,而不仅仅是自己灵魂的保姆”。
无论是小众还是大众,新诗都需不断继承创新,在多样化格局中努力争取传播的大众化效应。
(选自《人民日报•文艺评论》)
1. 下列关于“诗的大众化”和“诗的小众化”倾向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新诗刚出世就显露了它的平民化倾向,但在它的发展过程中,诗的大众化倾向和小众化倾向是并存于诗坛的。
B.闻一多有大众化的《死水》,也有小众化的《红烛》,这说明对于诗人个人来说,大众化倾向和小众化倾向常常是“并存”的。
C.诗人总有他的主要审美倾向:小众化或大众化。但这种主要审美倾向都会发生变化,如殷夫、穆木天、艾青、何其芳等都是由小众化转向大众化的诗人。
D.“诗人是世界的回声,而不仅仅是自己灵魂的保姆”, 新诗都需在多样化格局中努力争取传播的大众化效应。
2.下列关于“相对于唐诗宋词,新诗难以大众化”原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诗要和白居易“为时而著”“为事而作”一样,要使诗歌贴近公众,诗人切忌“私语化”倾向。
B.诗最终要以广泛传播为旨归,而新诗拥有唐诗宋词时代远远不具备的现代传播手段,比如诗的网络生存。
C.年轻的新诗不成熟,甚至迄今没有形成审美标准,没有像唐诗宋词那样化为民族文化传统,至今游离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文化生活之间。
D.白 居易的新乐府用口语,柳永的词充分运用音乐作为传播手段,产生了大众化效应,而新诗主要借助默读,没有把声音作为诗歌传播的主要表现形式。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众化和小众化的诗都各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美学价值,人为地取消两者中的任何一个都不符合诗歌的审美价值。
B.从新诗诞生起,围绕“诗是大众化还是小众的”的问题的争论焦点是平民化还是贵族化,这个争论一直存在,后来出现了“并存”现象。
C.诗歌的隔世效应也是一种常见的大众化现象。唐诗宋词虽然离我们很遥远,但它是大众化程度最高的诗歌时代,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
D.从一个角度说,在我国现在的和平、和谐、安定的年代,生命关怀成为诗的基本关怀,小众化的诗更为常见,这与诗的外在环境密切相关。
现代文阅读(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洋文凭能否换来“中国机会”
“海归”手持洋 文凭找不到工作的现象日 益突出。尤其是近一两年来,出现了部分“海归”回国后无法及时找到合适的工作而暂时待业的“海待”现象。
据调查,有35%以上的“海归”存在就业困难,40%的“海归”感觉自己的职业方向出错。
对此,总裁陶庆华认为,“海待”现象是市场的理性回归,是市场逐渐理性的自动调整。
据他介绍, 90年代中后期,回国成为一种潮流。当时的“海归”们也一度炙手可热。然而,伴随着国内外的技术发展趋于同步,笼罩在“海归”头上的光环渐渐褪色。不少企业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