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650字。
类型:教学体会
浅议“质疑教学”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是啊,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质疑教学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有效平台。学生质疑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可以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探究的冲动。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当注意些什么呢?
一, 让学生愿质疑、敢质疑
在课堂上,往往出现老师让学生质疑,而恰恰没有一个学生质疑的尴尬。为什么回出现这一局面呢?我认为是因为“学生不愿质疑”所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认为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创设宽松的环境,给学生一个愿质疑的氛围。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他们已习惯于在严肃的 老师面前保持沉默。所以老师应该创设个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让教师和学生同处一平台平等对话。使之愿意提出心中的疑问。
2. 培养质疑的兴趣,拓展质疑的空间。刚接触新课程的学生还没有质疑的习惯,我们教师因该鼓励他们无论在何时,无论在何地对何种东西都敢于质疑的习惯。比如我们在课堂上鼓励他们质疑,也要鼓励他们在课外也能质疑;既可以对本学科的知识质疑,也可以对其它的学科内容质疑。拓展质疑的空间,培养质疑的兴趣。
3. 树立质疑的勇气,培养质疑的信心。新课程标准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而事实上有不少的学生(特别是低差生)总是不敢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胆怯和自卑让他们变得内向而了无信心。教师应该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帮助和机会,让他们愿说、敢说。
二,让学生会质疑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学生敢质疑,课堂质疑氛围也很热烈,但质疑水平不高。有的学生甚至为求表扬而明知故问。可见,我们教师还应当教给学生一定的质疑方法。
1,就文章重点词语质疑。在理解文章时有些词语,特别是一些动词、性容词,甚至拟声词都是极为重要的。学生如能就此质疑,绝对对深刻理解句子及文章有极大的帮助。如《滋味》一文中在理解作者吃杨梅这件事时,我们就可以抓住“塞”来引导学生提问:“作者为什么要用塞字?而一个塞字又有什么效果?”通过这个字的理解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在吃杨梅时是被动、机械的,是没有能品尝到滋味的。再如同文中在描写作者买到烟花时说“回家的路上我举着那只纸筒一路疯跑……”,我们也可以一道学生就一个“疯”字质疑:“这个举字又说明了什么?”。其实,通过对这个字的质疑探究,学生就会更容易理解作者当时的激动、兴奋的心情了。
就文章重点句子质疑。句子是课文的基础,理解句子就能深刻理解文章,提高语文素质。我认为学生通常可以就“中心句”、“过渡句”、“反复句”、“哲理句”等质疑。如在《桂花乐》一文中文章最后说:“……我总觉得没有老屋院子里的桂花香。”我们就可以一道学生质疑:“同样是金桂,为什么作者要说家乡的要香些呢?”,学生通过探究会发现那就是因为一份思乡情而已。再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焦急二有耐心的等待着。”我们就可以一道学生质疑:“这句为什么要把”焦急“和‘耐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