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24道题,约10280个字。
北京市平谷区2017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考
生
须
知 1.本试卷共12页,五道大题,24道小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在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姓名和准考证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请将本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一并交回。
一、基础•运用(共20分)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请你根据要求,完成第1—4题。(共16分)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3)题。(共7分)
红军长征的那个年代,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境地,社会危机四伏,日寇野蛮侵略,国民党反动派置民族危亡于不顾,向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大规模“围剿”。面对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进行了伟大的长征……长征,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战争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在漫漫征途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用顽强意志征服了人类生存极限。红军将士上演了世界军事史上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节选)
(1)对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内字笔顺的判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侵略(qǐn)“陷”字的第七画是横
B.侵略(qīn) “陷”字的第七画是横折
C.侵略(qīn) “陷”字的第七画是横
D.侵略(qǐn) “陷”字的第七画是横折
(2)文中画线两个词都有“极”字,结合语境理解它们的意思,再写出一个与这两个义项不同并含有“极”字的词语。(3分)
(3)根据语意,将下面语句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①历时之长②行程之远③环境之险恶④规模之大⑤战斗之惨烈
A. ②④①⑤③B. ①④②③⑤C. ②①④③⑤D. ①②④⑤③
2.为了铭记红军丰功伟绩,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解放后,各级政府在长征路上修建了的多处纪念地。下面适合“遵义会议会址”纪念地张贴的上联和下联分别是(2分)
A.万里长征犹忆泸关险
B.四飞赤水功昭万里长征
C.万里长征英雄酬壮志
D.一展红旗史志千秋伟业
E.千秋伟业砥柱峙中流
F.三军远戍严防帝国侵
3.长征途中毛泽东创作了多首诗词,《长征》是唯一一首律诗。阅读诗歌,完成第(1)—(2)题。(共4分)
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定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颈联四句承上文“千山”和“万水”,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战胜困难。
C.颈联中的“暖”和“寒”是一对反义词,“暖”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激动,“寒”传递的是内心的紧张与害怕。
D.尾联描述了红军长征的最后历程。以“开颜”收篇,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
(2)下列诗句与“乌蒙磅礴走泥丸”所用修辞方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山河破碎风飘絮B.怀旧空吟闻笛赋
C.我寄愁心与明月D.玉盘珍羞直万钱
4.阅读下面连环画,完成第(1)—(2)题。(共3分)
1. 一九三五年遵义会议之后,北上抗日的中央红军主力部队,转战贵州、四川、云南边界地区,四渡赤水,迂回曲折地穿越于敌人的重兵之间,机动灵活歼灭大量敌人。 2. 随后,红军又出敌不意,南渡乌江,直逼贵阳,乘胜进军云南,抢渡金沙江。当年五月,又顺利地通过大凉山地区,接着他们又强渡大渡河,向中年积雪、空气稀薄的夹金山进军。
3. 六月,红一方面军某团队伍爬上了这座著名的大雪山。突然,狂风卷着大雪漫天飞舞,接着碗口大小的冰雹又降落下来。红军战士们顶着风雪冰雹,艰难地向上攀登。
4. 突然,一个红军小战士脚下一滑,跌倒了。红一方面军某团陈团长急忙将他拉起来,然后把他背在身上,跟着队伍继续前进。
5. 一阵暴风雪席卷而来,红军队伍湮没在风雪迷雾之中。有十几名战士刚攀上雪山崖顶,无情的暴风雪便将他们全部卷进了茫茫的山涧! 6. 终于,中央红军翻过了层叠起伏的雪山。
(1)连环画中有一幅通过特写镜头表明红军战士互帮互助优秀品质,这幅画是第幅。(1分)
(2)结合前5幅画的内容,为第6幅画补写一段文字。(2分)
5.默写(共4分)
(1)蒹葭采采,。所谓伊人,在水之涘。(《蒹葭》)(1分)
(2)?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其一)(1分)
(3)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概括了古仁人的宏伟抱负,也表达了自己的远大志向。(2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