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490字。
《小溪流的歌》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常识,识记生字、新词。流利朗读课文,掌握童话体裁的特点。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讨论小溪流的成长过程,正确理解课文的主题。
3、巩固对童话一般特点的认识,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认识小溪流的成长过程,理解课文的主题。
4、绘声绘色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多角度、有创意地探究课文的主题。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的关键语句理解课文,把握小溪流的成长过程,掌握文章的主题。
教学难点:
学习小溪流坚持前进,在前进中不断快乐地成长壮大、永不止息的奋进精神。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会唱歌的小溪流吗?你们听过小溪流唱的歌吗?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严文井所写的《小溪流的歌》,去认真感受一下这首永唱不衰的歌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小溪流”点出了文章的主人公,“歌”点出了文章的线索。以“歌”贯穿全文,不但写出了小溪流成长的历程,还写出了他成长中的快乐。
2、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1915年生,湖北省武昌人,当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他以童话和寓言的作品成就最高,这些作品都收集在《严文井童话寓言集》里。另外还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近作》、《严文井童话集》等。
3、本文选自1956年5月3日的《北京日报》,是一篇童话。它把自然界里的小溪流、枯树桩、乌鸦、泥沙都“社会化”了,这些角色,都分别代表着社会生活中的某些人物、努力或思潮,只是为了适应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把这些社会生活中的“内容”童话化了。
4、学习生字:
挠挠(náo)狭长(xiá)水磨(mò)阻碍(ài)兴致勃勃(bó)
眺望(tiào)沉着(zhuó)泡沫(mò)朽烂(xiǔ)晃动(huàng)
5、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第一部分:小溪流成长为一条小河。
第二部分:小河成为一条大江。
第三部分:大江终于汇入大海。
第四部分:汇入大海仍不停息地歌唱。
第五部分:与首句呼应,既使文章结构严谨,又表现了小溪流成长中的快乐之情。
五、教师小结:
这篇童话通过小溪流成长为小河、大江、大海的过程,点明了小溪流唱的歌是一首永不止息的前进中不断成长壮大的歌,表现了坚持前进,永不停步,在前进中不断成长的主题思想。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童话是一种通过丰富的想像、幻想,用拟人、夸张等艺术手法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或知识教育的一种文学样式。童话的故事情节一般离奇曲折,引人人胜。往往采用拟人的手法,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以赋予生命,注人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2、同学们看过"溪流"吗?在题目中,清澈的溪水从山涧碎石中缓缓流动的声音,被作者说成是"小溪流的歌",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