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830个字。
第三单元◇13 苏州园林叶绍钧教、学案
河南省光山县南向店乡第一初级中学高级教师:向芳传
教学时间:三课时总课时()
教时 课型 具体时间
第一课时 新授课
月
日 星期
午
节
第二课时 新授课 星期
第三课时 训练 星期
教与学目标:
1、熟读课文,通过分析本文严谨的结构层次,掌握苏州园林的特点。
2、通过合作探究,揣摩语句,体会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3、激情展示,阳光展示,领略我国江南园林的风貌,从而得到美的享受。
重点与难点:
【重点】1、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学案。
2、分析本文严谨的结构层次体会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
3、文章语言的特点。
【难点】1、理解怎样抓住事物特征。
2、恰当地安排文章结构,逐层说明
教与学方法
点拨法、自读法、互动研讨法、比较阅读法、练习提升法。
第一课时
教与学过程:
一、文体知识介绍
(一)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的特征,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二)说明文三要素:说明对象说明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
(三)说明文的分类:
1、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分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如《中国石拱桥》
2、以其介绍的客观规律及其知识体系的不同:分自然科学说明文、社会科学说明文。
3、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的不同:分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四)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即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写,事物的发展变化常用这种顺序。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在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从外到内、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四周到中央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诸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多用这种顺序。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
3、逻辑顺序,即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解说。具体表现在:
①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②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
③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④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
⑤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⑥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等。
例如《苏州园林》运用了整体到部分的说明顺序。
(五)说明文的结构方式:
1、总分式结构:““总—分—总”式2、总(概括)—分(具体)”式
3、“分—总”式。4、递进式结构5、并列式。
(六)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下定义作用:简洁明了的概括说明对象的内涵本质,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使说明文章更严密科学严谨。
2、举例子作用:让读者对说明对象的特征获得具体认识,使说明的对象具体形象,便于读者理解。
3、列数字作用:准确地说明事物,使说明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
4打比方作用:生动形象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5、作比较作用:用人们熟知的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突出强调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6、分类别作用: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7、作诠释作用:解释被说明内容的成因及内在联系。使读者在阅读时对抽象的字词能够更加理解。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