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2470个字。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时间:11月16日班级:八(12)班教者:曹斌锋
文本解读
苏州园林以其诗情画意的独创性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垂青,诗文、绘画、影集,各种体裁的版本大量问世。
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是叶老在75岁高龄,为香港一家出版社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写的一篇序文,后来摄影集没有出版,这篇序文被《百科全书》杂志社发表在刊物上。题目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发表的时候删去了文章最后的几句话。后来在编入语文课本时又删去了文章的第一段,题目也改成了《苏州园林》。
从“寄深眷”的标题来看,文中包含着作者对故乡浓浓的眷恋,单纯按说明文的思路去理解显然是不足的,在阅读中不要忽视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对家乡美景的赞美之情。
既然是“谈苏州园林”,那么就要涉及到园林鉴赏问题,我认为引领学生赏析苏州园林的艺术美,让他们懂得一点鉴赏园林方法也应该是本文的一个学习重点。
俗话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按叶老的话说:“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要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都是“胸中有丘壑”的人,能诗善画,所以造园之时多以画为本,通过凿池堆山、栽花种树创造出具有诗情画意的景观,在园林中游玩,犹如在品诗,又如在赏画……徜徉其中,可得到美的享受。
那么,在叶老的《苏州园林》中,到底体现出中国园林的那些艺术美呢?
1.和谐之美。整体和谐是中国建筑园林的美学理想。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一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那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可见在建筑园林设计方面,宏观调控,整体把握,追求和谐至关重要。
2.自然之美:苏州园林的自然之美亦称“图画美”。有别于“图案美”。其特点就是不对称、不整齐。“苏州园林是艺术不是技术”,追求的是“独创性”。首先,亭台轩榭的布局不要求对称,讲究自然之趣;假山设计使游人“觉得身在山间”,池沼大都引用活水,桥梁安排“绝不雷同”,石岸高低曲直任其自然;花草树木的映衬“着眼在画意”。体现出中国传统的审美追求和审美情调。
3.层次之美:花墙廊子隔而不隔、界而不界。体现出了虚实相生的含蓄之美。“庭院深深深几许”,“正在曲径通幽处”。游览者领略到了移步换景的乐趣,可以获得深长的审美享受。
除此之外,苏州园林还体现出细节方面的“角落构图之美”“色彩搭配之美”等多种美趣,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另外,《苏州园林》还体现出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叶老曾说过:“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叶老的《苏州园林》写作思路清晰:第1自然段先总写作者对苏州园林的印象;第2—9自然段先总说后分说,从园林建筑的各个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图画美的特征;第10段告诉人们苏州园林的特点不仅仅是文中所说的这些话,使人感到言已尽而意无穷。在结构上,首括段、首括句的运用,使文章结构显得条理清楚,顺序井然。在语言的运用上,准确生动,耐人寻味。因此,感悟文章的结构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也应该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之一。
学情分析
1.《苏州园林》一文所写的内容,是介绍苏州这个地方的园林景观的,我们班的学生,经调查,没有一个人去过苏州园林。我备课时查找到了有关苏州园林的图片、视频,原准备制作成课件,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而且,还要适当介绍一些有关园林文化方面的知识。可惜自己今年所带班级没有电子白板,所以只能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并感悟,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的任务是组织学生学习,从学生的真实问题出发。《苏州园林》是八年级学生所学习的第三篇说明文。前两课的学习主要引领学生把握事物的特征、理解说明的顺序、了解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体会说明文很讲究分寸的语言、说明文表达的多样性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