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050个字。
13故乡
提起故乡,就会想到那桃花盛开的美丽,小桥流水的清幽,牧童短笛的悠扬以及民风人情的淳朴。故乡在我们心中是那样的美好,令人神往。于是,人们总会在饱经思乡之苦和深受辗转之累后,回到梦魂牵绕的故乡。但一切在变,再次展现在眼前的故乡又是怎样的呢?读鲁迅的《故乡》,跟他一起同行,才忽然感觉到现实的故乡让人无限的悲凉:为什么昔日的童年伙伴如此麻木辛酸?为什么当年的:豆腐西施:如此粗俗尖刻?是什么改变了这些?这些问题不由得引起了人们深深地思考。
1.识记文中的生字、生词;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理解文章主旨。(重点)
2.体会对比手法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明确肖像、语言、动作、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方法以及小说中议论的作用。(重点、难点)
3.感悟作者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月是故乡明”,乡情已积淀为生命中的血肉、精魂。饱经沧桑的鲁迅先生对故乡的体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透过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屋,景色优美、人情淳厚的平桥乐土,我们能触摸到的是先生流露其间的对故乡的喜爱、思念。1919年先生返回故里,卖掉老屋,接母亲及家眷举家北上。这次诀别故乡给了他怎样的体验呢?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
1.生字注音
2.生词注解
阴晦:阴沉昏暗。
无端:无缘无故。
愕然:吃惊的样子。
嗤笑:讥笑。
惘然:心里好像失掉了什么东西的样子。
展转:这里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现在写作:辗转:。
恣唯:放纵,凶暴。
3.作者名片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也是我国新文化战线上一面光辉的旗帜。1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坟》《二心集》《华盖集》等。
4.背景追溯
《故乡》的素材,源于鲁迅1919年12月回故乡的亲身经历。1919年8月,鲁迅在北京买下了西直门内八道湾11号的住宅,结束了长期的会馆生活。同年12月,鲁迅离开北京回到故乡绍兴,打算接母亲及家眷到北京。在故乡期间,鲁迅与同族十多户人家共同卖掉新台门故宅。这期间,他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章闰水年纪刚过三十,却已满脸皱纹,面容憔悴。他向鲁迅讲述了:农村做人总是难,一点东西拿出去总是要捐三四回:的悲惨处境,引起了鲁迅的深切同情。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小说的行文线索是什么?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在此基础上复述课文。
【交流点拨】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按时间先后顺序,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写的是故乡的萧条景象,“我”的复杂心情,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