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3450字。

  山东省德州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为文字,完成1﹏3题。
  恰到好处
  杨述
  ①善于描写写一个人的美,莫如宋玉。他在《登徒子好色赋》里是这样描写“东家之子”的美:“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东家之子的美,真是“恰到好处”。稍微多一点,或稍微减一点,就不美。【甲】
  ②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恰到好处”。京城著名演员表演,总讲究不瘟不火。优秀的歌手在热情地歌唱时,情真又能自持。工人炼钢需要注意火候,做政治工作要掌握分尺寸。一句话:“过”与“不及”都不好。【乙】
  ③“不及”就是“不够”,许多人都知道这是不好的,或者说这是“不够好”。“过”就是“过火”,“过了火”,却往往容易被认为好。说这是“深”、“透”,是“彻底”,难道不好吗?其实过了头,常常把好事做成坏事。事情做得过一分,就会走向反面。失眠不好,睡觉睡得着就好;但睡觉过多就可能变成懒汉。劳动好,但劳动过累,就要妨碍健康。而对健康过于注意的人,又常常会造成精神上的一种负担,老是疑心自己有病,结果反而把身体搞坏了。【丙】
  ④写到这里,有人会问:“依你说,一个漂亮的姑娘,个儿要高,又不能太高。脸要白,又不能太白;要白里透红,又不能太红。什么事都要不长不短,不快不慢,不多又不少,那岂不是变成折中主义了吗?孔夫子讲过:过犹不及。你的说法很象儒家的中庸之道。”我说:不是折中主义,折中主义是按自己的主观,把长和短、快和慢、多和少加起来被二除的东西。自己以为“恰到好处”,其实是一种主观上的思想。我说的“恰到好处”,也不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的“过”与“不及”,是按孔子所说的标准来衡量的。我们常说做事要恰如其“分”,这“分”也就是标准的意思。孔夫子认为的“分”和我们的不同。【丁】
  ⑤马克思主义者对“过”与“不及”有自己的标准,那就是客观的实践的标准。这个客观的标准就是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出发,按实物本身的规律办事,要经过实践的体验。寻找这个客观标准,就要下番调查研究功夫,认真走群众路线;而且要善于在实际行动中总结出经验来。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判断什么情况是“过”,什么情况是“不及”才能使我们的工作做得“恰到好处”。
  1.文章以“东家之子”故事开头,对这样写的好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对“恰到好处”作了形象的描述
  B.引起读者的兴趣,易为读者理解和接受
  C.自然引出下文对“需要‘恰到好处’”的议论
  D.使文章有了浓郁的文学色彩
  2.下面这句话,放在原文中的哪个位置最合适
  列宁说过:“只要向前多走一小步 看来仿佛向同一方向前进的一小步 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话讲得多么深刻。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3.对文章论证过程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②段提出了中心论点: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恰到好处”。
  B.第③段着重论述了“过”的弊端,从反面证明了为什么要“恰到好处”
  C.作者对“恰到好处”的论述,容易被人误解为“折中主义”,为此作者在第④段把“折中主义”与“中庸之道”做了区别。
  D.文章第⑤段,作者强调要下番调查研究功夫去寻找客观标准,并且要善于总结经验,从而论证了怎样才能做到“恰到好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4—6题
  不想拿文学奖的歌手不是好诗人
  中新网10月15日电13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音乐人鲍勃•迪伦,消息一出,全球哗然。人们不禁要问,一位75岁的乐坛歌手为何能爆冷摘走文学界的桂冠?
  诺贝尔文学奖“套路深”?
  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花环”从文学界一下子抛到了乐坛,从专业作家转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