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7题,约9090字。

  第一专题 复习检测题
  (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万物通体相关的宇宙本体论
  在宇宙论上,中国哲学主张“万物一体论”。 即认为世界是万物相互关联的有机大体,万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摄涵,互相感应,形成广大贯通的统一体。不仅如此,宇宙还是一个生命创进不已的过程。方东美说:“宇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广大生机,是一个普遍弥漫的生命活力,无一刻不在发育创造,无一处不在流动贯通。”就道家而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宇宙就是人与万物相互渗透、内在相关而形成的既广大平等,又有差别的大系统。就阴阳五行家而言,人与天地万物相互关联而成为宇宙有机体,每一物为宇宙有机体的一部分,各部分皆依赖于宇宙有机体而存在。宋代理学主张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服膺于“天人合一”之精神。相反,西方的宇宙论,把宇宙当做充满颗粒性物质的空间。机械唯物论把物质看做为一块一块的东西,“在此地”“在此时”占有确定的位置而与其他时空之物质毫无关系。从古希腊自然哲学家的“原质”(如水、火、地、风等)、原子说到近代机械唯物论,物质都被看做是颗粒性的元素,在绝对的空间中占有位置,并在机械法则的支配下运动;世界被看做为孤立的、被动的、静止的物质块运动组合而已。这是一个无感觉、无价值、无意义、物质化、机械化的宇宙,宇宙压缩为一同质的、封闭的系统,没有创生变化之可能。
  在本体论上,中国哲学以变动生生、相互关联的“事物”作为最真实存在。相反,西方哲学自亚里士多德以来大都把永恒不灭、独立自足的静态“实体”作为最真实存在。“ 实体”,不管是物质实体(如原子或原质)还是精神实体(如柏拉图的观念、形式、法则或上帝),都是最真实的存在。西方哲学偏好“实体”优于“过程”,崇尚事物的静止和不变;“ 实体”往往被看做感觉现象之后、之下的“托底”,只有从感觉现象后面才能找到真正的实在,而且实体是永恒不灭、独立自足的、静态的。此种实体观,产生了本体与现象、第一性与第二性之分别,对后来的物质观影响很大。
  中国的宇宙观缺乏超越的自然法则观念,主张自然法则内在于万物自身之中,以“道”或“理”为自然万物的固有法则。它们内在于万物的变化过程中,道就是内在于自然万物中的“生生之理”。 因此,“生生之理”是宇宙间最普遍之理。而且,此法则并非由纯理智思辨所推出,而是在直接经验中体认和验证到的事实。相对照,西方宇宙观具有超越的、纯理的自然法则观念。古希腊的那种在上支配人生的“命运”观念,柏拉图那种与“经验界”相对立的“理念界”,古罗马的那种刚性主宰社会的“法律”观念,以及在世界之先创造世界的“上帝”观念,这些观念都表现为超越性。乃至近代西方科学的理性精神,即相信自然被一在特殊事物之上的客观普遍的规律所支配。总之,西方人相信,在自然世界之上,有一永恒不变的、绝对的“法则”或“规律”作为具体事物变化和运动的原因。
  中国宇宙观的最大特征,即认为宇宙自然本身具有价值。中国人主张人事与物理不分。一物在宇宙有机体中之“所是”,就是其“所当为”,一物在宇宙有机体的“实然”,就是其“应然”。也就是说,中国的宇宙观主张事实与价值的统一。相反,西方的宇宙观,历来不主张价值内在于自然,主张事实与价值之二分。
  (王锟《中国哲学的“路径预设”》)
  1.下列各项内容,不属于中国哲学“万物一体论”的一项是(   )
  A.世界是万物相互关联的有机大体,万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摄涵,互相感应,形成广大贯通的统一体。
  B.宇宙是一个生命创进不已的过程,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广大生机,无一刻不在发育创造,无一处不在流动贯通。
  C.宇宙是充满颗粒性物质的空间,是孤立的、被动的、静止的物质块运动组合,在机械法则的支配下运动。
  D.宇宙是人与万物相互渗透、内在相关而形成的既广大平等,又有差别的大系统。每一物为宇宙有机体的一部分,各部分皆依赖于宇宙有机体而存在。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中国哲学以变动生生、相互关联的“事物”作为最真实存在。西方哲学则把永恒不灭、独立自足的静态“实体”作为最真实存在。
  B.中国的宇宙观缺乏超越的自然法则观念,主张自然法则内在于万物自身之中。而西方宇宙观具有超越的、纯理的自然法则观念。
  C.近代西方科学有一种理性精神,即相信自然被一在特殊事物之上的客观普遍的规律所支配。而中国哲学却认为这种规律并非由纯理智思辨所推出,而是体认和验证。
  D.中国的宇宙观主张事实与价值的统一,认为宇宙自然本身具有价值。而西方的宇宙观,历来不主张价值内在于自然,主张事实与价值之二分。
  3.依据文意,下面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服膺于“天人合一”之精神。
  B.作者认为,西方哲学偏好“实体”优于“过程”,崇尚事物的静止和不变。
  C.作者认为,中国的宇宙观以“道”或“理”为自然万物的固有法则。
  D.作者认为,中国人主张“所是”就是其“所当为”,“实然”,就是其“应然”。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 题。
  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籓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