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690+3900+8570字。
8 寡人之于国也第1课时
1.作家作品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______,字______,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当时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______并称。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2.文本背景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答,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戏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果: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
……
8 寡人之于国也第2课时
1.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直不百步耳 通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通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通
涂有饿莩 通
2.写出下列句中加线词的古今义。
寡人之于国也 古义 今义
河内凶 古义 今义
请以战喻 古义 今义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古义 今义
弃甲曳兵而走 古义 今义
或百步而后止 古义 今义
斯天下之民至焉 古义 今义
1.“直”通“只”;“无”通“毋”;“颁”通“斑”;“涂”通“途”。
2. 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用于形容孤单的人。
河:古义指黄河;今泛指河流。
请: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对方,“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
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或:有的人,不定代词;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
斯:则,那么;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
……
8 寡人之于国也第3课时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树之以桑 (2)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3)然而不王者 (4)王无罪岁
2.动词作名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3.形容词作动词
谨庠序之教
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五种判断方法
1.观前。
名词前有助动词、副词修饰限制,名词活用作动词。
例如:
(1)然而不王者。
句中“王”前有副词“不”修饰限制,活用作动词,意思为“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2)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采草药》)
句中“芽”,前有副词“已”的限制,活用作动词,意思为“发芽”。
2.视后。
名词的后面带有宾语、补语,名词活用作动词。例如:
(1)填然鼓之。
句中“鼓”后带了宾语“之”,活用作动词,意思为“击鼓”。
(2)沛公军霸上。(《鸿门宴》)
句中“军”带了补语,活用作动词,意思为“驻军”。
3.察动。
通常一个单句中应该有谓语动词,如果没有,而是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则名词活用作动词。例如:流血五步,天下缟素。(《唐雎不辱使命》)
1.(1)种植。(2)穿。(3)为王。(4)归咎、归罪。
2.供养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3.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
1.小结课文中孟子的政治理想。
课文中孟子的政治理想有两层:
①王道之初,实行保民政策:不违农时,保护鱼类,按时砍伐,使民有其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