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检测)_第二部分
├─17-18版 第2部分 第1章 第1节
│17-18版 第2部分 第1章 第1节 Ⅰ.补——文言文阅读的基础知识.doc
│17-18版 第2部分 第1章 第1节 Ⅰ.补——文言文阅读的基础知识.ppt
│17-18版 第2部分 第1章 第1节 Ⅱ.学——文言文阅读的解题方法.doc
│17-18版 第2部分 第1章 第1节 Ⅱ.学——文言文阅读的解题方法.ppt
├─江苏省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检测)_第二部分 第二章 第三节 考点突破 (8份打包)
│17-18版 第2部分 第2章 第3节 考点1 鉴赏诗歌的形象.doc
│17-18版 第2部分 第2章 第3节 考点1 鉴赏诗歌的形象.ppt
│17-18版 第2部分 第2章 第3节 考点2 鉴赏诗歌的语言.doc
│17-18版 第2部分 第2章 第3节 考点2 鉴赏诗歌的语言.ppt
│17-18版 第2部分 第2章 第3节 考点3 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doc
│17-18版 第2部分 第2章 第3节 考点3 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ppt
│17-18版 第2部分 第2章 第3节 考点4 理解、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doc
│17-18版 第2部分 第2章 第3节 考点4 理解、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ppt
└─江苏省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检测)_第二部分 第一章 第二节 考点分解 思维建模 (8份打包)
17-18版 第2部分 第1章 第2节 考点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
17-18版 第2部分 第1章 第2节 考点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doc
17-18版 第2部分 第1章 第2节 考点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doc
17-18版 第2部分 第1章 第2节 考点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ppt
17-18版 第2部分 第1章 第2节 考点3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doc
17-18版 第2部分 第1章 第2节 考点3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ppt
17-18版 第2部分 第1章 第2节 考点4 分析综合.doc
17-18版 第2部分 第1章 第2节 考点4 分析综合.ppt
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
第一节 整体感知 把脉高考
——研透高考真题,探讨阅读规律
年份 考点分布 选材特点
实词 虚词 筛选信息 分析综合 翻译 简答 选材较稳定,以人物传记为主,侧重墓志铭、墓表之类
2016 √ √ √ √
2015 √ √ √ √
2014 √ √ √ √
2013 √ √ √ √
2012 √ √ √ √
命题形式:
题型较2015年没有变化,继续考查实词、分析综合、翻译和简答题。
考查重点:
文言实词、翻译题年年必考,简答题连续三年考查,分析综合题连续两年考查。
命题预测:
1.选材可能继续以人物传记为主。
2.题型设置将保持稳定。
Ⅰ.补——文言文阅读的基础知识
一、人物传记
1.选文特点
高考传记类文本一般包括史传文、各类文人笔记及小说中的人物传记。多为四五百字的浅易文言文,一些疑难生僻的字句都有恰当的处理,如加注释。一般记载几个人,有的人物关系简明,有的人物关系复杂。所选人物不仅有帝王将相,更有普通的清官廉吏、良母孝子、义士隐士、贩夫走卒等。这些人的品格,不外乎“忠、孝、仁、义、礼、智、信、勇”。选文以叙事为主,含有一定的议论抒情。虽然经过了命题人的删减调整,但不管是一篇还是一段,都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2.内容特点
传记一般有下面几部分内容:①人物的基本情况。②人物的主要事迹。③人物的性格作风。
人物的性格作风一般分性格、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三种情况,多出现在文章结尾,有时也穿插在全文中。要注意以下内容:a.作者的直接评价;b.对其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所作的简评性语言;c.从辞色的褒贬看作者的感情倾向。
具体到高考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文本而言,一般都包含下列这些内容:传主的姓名、字号、朝代和籍贯,传主的官职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工作地点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主要政绩、成就、特长、特点,传主生前和死后受到的封赏等。
3.形式特点
(1)结构与线索
高考试题所选人物传记阅读文本一般呈“纺锤形”结构,头尾细,中间粗。开头部分都很简短,主要是对传记主人公(简称“传主”)基本信息的简单介绍,一般包括传主的姓名、字号、籍贯等,有些还有祖上的简单情况。
中间部分是传记的主体部分,一般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作者对传主的评价,包括对传主的功绩、性格、人品等几方面的评价;二是传主的生平履历及主要事迹。结尾部分常交代人物或事件的结局。
通常说来,人物传记文本中出现的人物主次分明。文段开篇先介绍的人物的“姓名、籍贯、遭遇、经历、官职、品行”等,那么这个人物就是选文的主要人物,其他的人物都是为写这个主要人物作的陪衬。人物传记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对话)、所做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2)用语
传记的语言通常凝练概括,间有传神的细节描写,尤其是对传主的评价或用“春秋笔法”,或用最概括的几个字词点到为止。这些特点告诉我们要细读文本,
……
Ⅱ.学——文言文阅读的解题方法
一、阅读方法
1.勾画圈点法
边阅读,边画出人名、地名、时间词、事件起讫词语及文中评议性词句,画出较难理解的词句等,同时思考总结“何人何时何事”等内容。
2.主线阅读法
阅读时牢牢抓住“什么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做过什么事,事情的结果”这条主线来筛选信息、划分层次、把握内容提要。
3.借题解文法
文言文阅读一般都有文意概括题。文意概括是考查对文言文文意的概述或分析,所给的几个备选项正是命题人对文意的概括。其中虽有一项“不正确”,但却有三项是正确的,这正是给我们整体把握文意的“提示”。借助文意概括题,我们能更好地读懂内容。
4.以文解文法
就是借用文章中的话来理解。文章中的诸种因素存在着一种互相制约、互相阐释的关系,这是读者解文的一种依据,阅读时仔细发掘,前后文会给你帮助。
5.以注解文法
命题者往往会给一些注释,这些注释往往能给解文、解题带来很大帮助。考试时同学们千万不要视而不见,一定要充分利用才行。
二、阅读步骤
第一读:粗读。概览全文,了解大意。可以看看尾注,读读题目。
第二读:细读。边读边圈点批注,结合注释和信息筛选题、文意概括题,认真、仔细地阅读,弄清文中具体的人与人、人与事、事与事之间的关系,把握人物的命运结局及性格品质,如遇到难字难句,不必深究。
第三读:做题读。题目涉及哪些文字,就细读哪些文字。
(2016·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8分)
[选文类型] 人物传记
[文本主旨] 本文记叙了张岱之祖父张汝霖勤奋读书、科举考试、精准断案等事迹,表现了其突出的才能。
[重点实词] 事、顾、病、詈、亟、鞫
[重点虚词] 则、以、乃、且
[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句、判断句、省略句
……
第三节 考点突破
考点1 鉴赏诗歌的形象
诗歌创作的目的是抒情,而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是借助诗中的形象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的。因此,鉴赏古诗词,首先必须把握古诗词的形象。所谓形象就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三种。
技法1__掌握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和审答规范
1.(2014·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 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答案】 特点:①行为洒脱;②情趣高雅。
分析: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②“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2.(2013·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酬孝峙①
[清]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③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
【注】 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③熏风:东南风。
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
【答案】 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韧不拔。用描写刻画外貌,
……
考点2 鉴赏诗歌的语言
技法1__如何欣赏“炼字”艺术
一、熟知“炼字”类型
(一)赏实词
1.聚焦动词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问题。
残春旅舍
韩 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 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 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 朝廷官员的冠饰。
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颔联承接“忆咸京”三字,首先抒写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颔联巧妙之处在于用了“抱”“吹”两个动词。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水沫,像是吹着柳絮游玩。飞花、落絮本是残春景物,而蜜蜂一“抱”,鱼儿一“吹”,就平添了无穷兴趣与几分生机,故没有半点伤春伤别的落寞,一扫晚唐衰飒的诗风。
【答案】 ①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②用
……
第二节 考点分解 思维建模
——洞悉高频考点,快速强技提能
考点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技法1__掌握文言实词的五大知识点
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前提。学好文言实词,首先要掌握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性活用、通假字和特殊实词这五大知识点。
一、多义实词:溯源辨流,紧扣语境
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如“本”的本义就是“树木的根”,“道”的本义就是“路途、道路”。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如“道”本义为“路途、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本”的本义为“树木的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如“孟尝君出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关”本指“门闩”,由于作用相似引申为“关卡”。
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现在属贬义;“草菅人命”中的“草菅”,本义是“野草”,比喻义是“不值得珍惜的事物”。
词的假借义,古文中常常出现通假现象。所谓通假字,就是指本应用某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它的现象。(具体见后面“四、通假字:依据条件,准确判断”)
掌握多义实词的方法有:
1.巧记本义引申解
(1)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本义和比喻义。
①手足情深,焉能或忘。
本义:手和脚
比喻义:兄弟
②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
本义:头和颈
比喻义:某个集团的领导人
(2)试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并试着寻求义项间的联系。
①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台阶
(《史记·魏公子列传》)
②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拜官授职(《指南录后序》)
③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修治,清理 (《五人墓碑记》)
④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清除,废除
……
考点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法1__掌握文言虚词的三大知识点
文言虚词是区别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这里的“相对”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相对于文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范畴,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兼词等;二是具体到某一个词,会有虚词的义项,也会有实词的义项,所以不能说哪一个词一定是虚词,它在特定语境中也会作实词的。
一、《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虚词:牢牢掌握
(一)高频虚词:以、而、之、其、于、为
1.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以”的意义和用法。
①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殽之战》)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②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连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以便”“用来”
③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法或方式,可译为“按照”
④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译为“用”
⑤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可译为“用(凭)什么身份”
⑥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指南录后序》)连词,相当于“而”,表示修饰
⑦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⑧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介词,表示“在……时候”
⑨欲以客往赴秦军(《魏公子列传》)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
⑩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连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为“而”
⑪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连词,表结果,可译为“以至”
⑫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
⑬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连词,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由于”
⑭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通“已”,副词,“已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