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5990字。
2017年4月17日 哲理论辩类论述文(一)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一、【2016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成人不自在
郭英德
《西游记》记录了孙悟空从出生、成长、奋斗,直到成为“斗战胜佛”的曲折过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成人不自在。
孙悟空的出生,和普通人大不一样,他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摆脱了人与生俱有的社会关系。用小说的话,就是“不服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拘束”。那么,作为一个原生态的人,他是不是就获得了真正的“自在”呢?这还不行。他发现自己生活的环境太狭隘了,来来回回就在花果山上,交往的就是些个猴兄猴弟。他想要拥有更大的空间和世界,所以去寻仙问道,有了种种法力。一个筋斗云翻出十万八千里,生活空间如此之大,可以为所欲为,来去自如。有了这么广阔的生存空间,就获得真正的“自在”了吗?还是不行。孙悟空有一天突然悲叹起来,他看到老猴死去,想到自己迟早也要死去,于是到阎罗殿去把自己的名字从生死簿中勾掉,从而拥有了绝对意义上的“自在”。
但是对社会人来说,这却触犯了规范,社会不允许没有经过任何修炼就得到这种绝对自由。孙悟空扰乱了正常的秩序,这必定要受到惩罚。社会要么剿灭他,要么改造他。小说采取了寓意性的写法,用“如来佛的掌心”代表一种无所不能的社会规范,个人有再大的能耐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个体人”一旦步入社会,就不可能再有绝对的自由自在了。
孙悟空遇到唐僧,投身西天取经的事业,这是偶然的事情吗?不完全是。小说有一个寓意性的写法
——“紧箍儿”。紧箍儿是有形的东西,但却有无形的含义。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儿是怎么戴上的?是他自己戴上的。他看到藏着紧箍儿的花帽子漂亮,就自己给自己戴上了。这说明孙悟空是心甘情愿地接受社会规范,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紧箍咒”有一个很雅的名字,叫“定心真言”。只有把孙悟空的心“定”住,他才能真正地长大成人。
于是,西天取经,是孙悟空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过程,更是他收心敛性的过程。西天取经赋予孙悟空的任务,就是保护唐僧一步一步走到西天去,跋山涉水,不能偷懒。这是一种人生的命题,人生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人生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目的,而在于过程。西天取经的八十一难,并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那些周而复始、形形色色的险阻与妖魔,都不过是孙悟空修心过程中所遇障碍的象征。
任何社会中的人都面临着“自在”和“成人”的两难处境。你生活在社会当中,一方面希望有更多自由,另一方面又发现面临着种种约束。这是两难的,人的一生就是在这种两难处境当中找到最佳位置。在这个意义上,孙悟空是成功的。
(节选自《中国四大名著的文化价值》,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第一层(第1段):提出全文观点,成人不自在。第二层(第2、3段):揭示人一旦踏入社会,就没有绝对自由。第三层(第4、5段):说明人的成长是一个接受各种规范、不断修行的过程。第四层(第6段):收束全文,强调成功的人生就是在约束与自由的两难处境中找到最佳位置。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答题时注意抓中心句、转折句、过渡句、结论句、主旨句、表层次的序词。分析概括段内层次的步骤:逐层概括,注意语句转换。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本文第1段“从出生、成长、奋斗,直到成为”“揭示”成人不自在。第2段是阐述孙悟空在花果山是“自在”的但又不“自在”,会老死,为追求绝对“自在”,走出花果山,“到阎罗殿去把自己的名字从生死簿中勾掉”。打破了“社会”规范;第3段说的是由此受到的惩罚,翻不出“如来佛的掌心”;第4段写孙悟空自己戴上了“紧箍儿”,接受社会规范,目的是真正地长大成人;第5段写他西天取经中的付出和收获,终成“斗战胜佛”;最后一段写“任何社会中的人都面临着‘自在’和‘成人’的两难处境”“这是两难的,人的一生就是在这种两难处境当中找到最佳位置。在这个意义上,孙悟空是成功的”。 结合文章题目可以看出,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全文的观点;2、3段是一部分,论述的是人一旦踏入社会,就没有绝对的自由;4、5段是一部分,踏上社会就得接受规范,要想“自在”就得不断“修心”;最后一段收束全文:成功的人生就是在约束与自由的两难处境中找到最佳位置。
名师点睛
所谓“文章结构”,就是指文章各部分的组合搭配。从近年高考来看,所选用的论述类文本早已突破了传统的“三段论”结构模式,呈现多样化,主要有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对照式等。因此,考生在阅读论述类文章时,要注意分析它的论证过程,把握它的行文思路,理清它的结构。具体来说,要辨识观点句与支撑句;要辨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要具体分析全文的论证层次,分析分论点之间的层次关系。
2.文中“如来佛的掌心”“紧箍儿”“八十一难”分别意味着什么?
“如来佛的掌心”象征着孙悟空无法逃脱的社会规范;“紧箍儿”象征着孙悟空心甘情愿接受的社会规范;“八十一难”象征着孙悟空修心过程中所遇的障碍。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含意。作答时,把词语放入语境中,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第3段“用‘如来佛的掌心’代表一种无所不能的社会规范,个人有再大的能耐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即“如来佛的掌心”象征着孙悟空无法逃脱的社会规范。第4段“紧箍儿是有形的东西,但却有无形的含义。孙悟空头上的金箍儿是怎么戴上的?是他自己戴上的。他看到藏着紧箍儿的花帽子漂亮,就自己给自己戴上了。这说明孙悟空是心甘情愿地接受社会规范”,即“紧箍儿”象征着孙悟空心甘情愿接受的社会规范。第5段“西天取经的八十一难,并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那些周而复始、形形色色的险阻与妖魔,都不过是孙悟空修心过程中所遇障碍的象征”可以概括出。
3.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西天取经”的寓意。
人生的成长是发挥个人能力、收心敛性的过程;人生要承担责任,克服困难,完成使命;人生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目的,而在于过程。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首先读句子,圈出关键词,然后回归文章,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关键词的意思,最后连缀成句。答题时要在整体把握文本主旨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以句中的关键词为突破口来整合作答。
二、【2016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消费就是消费者对有形和无形的文化产品的消耗,消费过程实质上就是对文化的消化、继承、积蓄、再造和创新过程。对消费者而言,文化消费的效用是获得精神享受。文化消费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是消费者要实现文化消费,必须支付货币,这是主要的文化消费;另一类是由政府提供的公益性的文化消费。而文化活动是泛指与文化有关的一切人类活动,文化消费属于其中。文化活动之所以会发生,是出于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等的需要。文化活动不仅会产生经济福利,也会产生政治福利、社会福利等,给每个社会成员带来福祉。
文化活动和文化消费自然引出了消费者的文化和消费者的文化资本两个概念。消费者作为某个特定群体的成员,会继承和拥有这个群体的文化,即该群体一系列的态度、习俗、信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