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000字。
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设题角度及应对方略 
    高考散文阅读在命题方面并非漫天要价、不着边际,而是有一套命题思路的。由于实际命题的需要,试题所选材料多是内蕴厚、表现手法和语言富有特色的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或议论性的散文,而较少小说、戏剧等。虽说本应考查综合性很强的鉴赏评价能力,但由于高考控制评分误差的需要,很难真正命制出那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自由发挥式的鉴赏评价题。因此命题基本上未超出理解分析的范畴,定位仍然在一个“懂”字上,考的是带一点鉴赏味道的理解。
    在本文中,笔者之所以分析归纳出散文阅读的四大命题方向,目的是让同学们做到心中有数,在平常的训练中增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因为命题的思路也就是解题的思路。
    一、概括作者的观点
    文章是用来表达观点的,考查一名考生有没有真正读懂某篇文章,当然要看他能否理解并概括出作者对文中所讨论问题的主要看法。概括作者观点的考题历来是命题者的首选。2004年四套全国卷在这一点上都作了考查。全国卷一考了两题:1.作者认为怎样才能真正了解“西北高原”?2.在作者眼中,江南的雪和西北的雪各有什么特点?能带给人怎样不同的感受?(茅盾《大地山河》)全国卷二考了一题:通观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老家有什么样的复杂心情?(孙犁《老家》)全国卷三考了一题:在作者的眼中,刘和珍是怎样的人?请整合文中的信息,简要回答。(石评梅《痛哭和珍》)全国卷四考了一题:简要概括作者对三种死亡所持的态度。(陆文夫《快乐的死亡》)从这五道题目可以看出命题者所命制的概括作者观点题的发问角度都是比较具体的,而且是站在文章中心的高度来出题。这种传统题型应该说是有考查价值的,所以必将长期存在下去。
    解答此类试题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文章中心务必要准确把握。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是理解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关键。《大地山河》的中心是对西北高原的礼赞,《老家》的中心是思念家乡但又不想再回去,《痛哭和珍》的中心是对死者最悲切的悼念和对敌人最强烈的仇恨,《快乐的死亡》的中心是对那种浑浑噩噩的生活方式的批判。我们只要在宏观上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在具体阐述作者的观点时不说出有违主旨的话,提高答案的准确性。
    2. 站在作者的角度看问题。有些考生不能摆脱自己的思维定式,想当然,把自己的观点当成了作者的观点,不是随文就理,而是越俎代庖。如有的考生在答《大地山河》第三题时,认为江南温度高,雪花肯定小,而西北高原温度低,雪花肯定大。然而在作者茅盾的眼中并非如此,这就叫想当然。再如对《老家》第三题“作者心情”的分析,少数考生想也不想,落笔就是“对老家的思念”,哪里想到作者在思念之外还有矛盾的心情。所以,概括作者观点时,考生要有一种暂时放弃自我的意识,不能想“我怎么看”而要问作者是怎么看的。
    3. 概括角度要与提问角度一致。以《大地山河》第二题为例,考题问“作者认为怎样才能真正了解‘西北高原’”,很明显,此题要求正面作答。文章中第六节对此作了阐述,但这个阐述是用两个否定句(“光是从天空飞过,你不能具体地了解所谓‘西北高原’的意义。光是从地上走过,你了解得也许具体些,然而还不够‘概括’”)从反面加以说明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