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0880字。
2006年高考散文阅读题备考方略
一、命题新特点
(一)、散文一枝独秀,当代作家作品占主导
高考自1998年至今,全国卷连续选用散文来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2005年的3份全国卷中的第Ⅱ卷全部选取散文作为阅读材料。单独命题的13份省市卷也全都选取散文来命题形成了散文一枝独秀的选材局面。继2004年之后,2005年继续扩大了选材范围,以当代散文为主,兼及现代散文(全国卷I冰心的《一日的春光》、辽宁卷李建吾的《切梦刀》、湖南卷何为的《贝多芬:一个巨人》,江西卷严文井的《给匆忙走路的人》)。
(二)、选材、设计呈现多元化,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突出了学科特点
现代文阅读的选文不少是名家名篇,底蕴深厚,文情并茂,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一种是抒情叙事类散文,有歌颂大自然的,如全国乙卷选用苏叔阳《春天的梦》、丙卷选用冰心《一日的春光》,`两篇大家手笔,一种人文情怀,都深情抒写了对春天的呼唤与礼赞;有歌颂母爱的(北京卷史铁生的《合欢树》),抒发爱国情的(广东卷肖铁的《壶口的黄河》),也有探讨生命的意义的(江西卷严文井的《给匆忙走路的人》、福建卷冯骥才的《日 历》)还有对二战反思的(上海卷的《回望昨日的感伤》),等等。一种是议论类散文,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如江苏卷周国平的《波兹曼的诅咒》,浙江卷李汉荣的《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湖北卷韩少功的《土地》,重庆卷 韩少功 的《阳台上的遗憾》,(山东卷的《溯源》,等等。设题在注意考查学生基本阅读能力的同时,着力引导考生披文入情,发掘文本的人文蕴含。其设题深入浅出,由关键语句切入文本的哲理情趣,引导考生在理性思索中感受审美愉悦。没有偏题、怪题;比较注重阅读能力的考查;试题难易程度基本合理;题意表述清楚,参考答案比较科学、规范、简洁;评分标准具有一定的操作性。较好地突出了学科特点。
(三)、客观题逐渐淡出,主观题分量加重
2005年文学作品阅读的考试,题数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但命题人也在求稳求实中求变求新,简化结构,优化组合,减少客观题量和分值,增加主观表述题的分值是其最大的特点。一是客观题淡出试题之中,主观题分量加重。主要表现在16套试卷中,北京、天津、江苏、湖北、山东、江西等7套试卷中设置了"五选二"的客观题,其余9套代之以主观题;二是增加了题数,加大了赋分值。3套全国卷率先示范,将现代文阅读的分值由原来的18分提高到22分,江苏卷和福建卷增加到了20分,广东卷、重庆卷提高到了21分,湖南卷则取消了语运题,将分值提高到了27分;三是开放性试题再露头角。 2004年的辽宁卷和福建卷均取消了“五选二”的选择题而改用更具开放性的主观题。北京卷在借鉴前几年上海卷“开放性试题”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命了一道“联系实际谈看法”的开放性试题:“试就本文所说的‘通才’问题,举例谈谈你个人的看法。要求:联系本文之外的典型例子。”2005年的辽宁卷、福建卷、广东卷等多套试卷的文学作品阅读题都设置了限制中的开放试题。,尤其是湖南卷,设置了一道15分的体现“个性化阅读”的开放性试题: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
(1)“巨人”的述说
——简析《贝多芬:一个巨人》的语言描写
(2)“老狮”的画像
——谈谈《贝多芬:一个巨人》的肖像描写
(3)他者的视角
——试析《贝多芬:一个巨人》的侧面描写
(四)、鉴赏能力的考查备受青睐
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单独命题的省市卷,都加大了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以及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纲》中的E级)的考查力度。共有14套试卷在表达技巧和观点态度题上做文章.其命题题干表述多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好处)?”“试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好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等。这类题赋分重,综合性强,更能体现对文艺作品阅读能力考查的特点。
二、备考新思路
(一)、了解散文的基本类型,掌握基本技法
散文按表达方式和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抒情写意、议论随笔等四大类别。各类散文的特点,复习中老师都会讲析,不再赘言。散文的基本技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