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高考难点,综合新方法,很有效果,值得一读!共4627字,文章有一定的现实实践意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串联记忆在名言诗句诵记中的应用
长沙市第八中学 寒山子
一、问题的产生
常见名言诗句不仅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而且考生如果能够掌握一定量的名言诗句,对平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也会大大的有益。我校高三学生的总复习主要使用任志鸿先生主编的《新编高中总复习优化设计》,此书中罗列的“常见名句名篇”达到300多句。如何熟练记忆并且自如应用不仅是学生面临的一个问题,也是笔者本人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作为一个教龄不足三年的年轻教师,几年来笔者一直要求自己和学生一起下水,尤其是诵记内容,总是力求与学生同步或先于学生完成诵记任务,这样做不仅仅是起到表率的作用,便于检查,同时也是对笔者自身的一次提高。现在是三百多句名言诗句要在短时间内熟练掌握,无论学生还是教师都不是一件轻松的或者令人愉快的事情。
另外,就我校实际而言,我校主要以理科学生为主。学生中间轻视语文以及语文学习的畏难情绪普遍存在,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我们的语文学习却不能耽搁。在其他各门各科的学习任务同样繁重的情况下。我们语文的学习阵地几乎只留在课堂上。因此只有提高学习的效率才是问题解决的根本出路。
再者,名言诗句的诵记如果仅仅定位在应付一则3分的考题,学生的记忆积极性就很难得到充分的发挥。心理学研究表明:是否有明确的记忆目的和任务,是否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和纯正的动机,是影响识记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为考卷上的3分而疲于诵记,有些学生可能会放弃,有的学生可能会停留在机械记忆阶段。因此,笔者想到,名言诗句的诵记是否可以和写作活动挂钩,让他们在这一块复习中尽量多的受益?也就是说是否可以完成诵记、理解和应用的一步到位?能否正确使用是检查是否正确理解的最有效的途径。而在识记中对材料理解得越透彻,记忆的效果也就越好。如果这一问题能够得到解决,那么教师对名言的讲解、指导应用的负担都会大大减轻,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大大的提高。
二、问题的解决
(一) 目标的提出
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将认知方面的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的两大类。其中机械学习又可分为两类:其一、学习材料本身无内在逻辑意义(如无意义音节、电话号码、孤立的历史年代等);其二、材料本身有逻辑意义(如古诗、名言等),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没有适当知识基础可以用来同化它们。目前,我们学生对名言诗句的诵记就属于第二种类型的机械记忆。而这正是学习过程中所应该避免的一种记忆方式。这就需要将机械记忆转变为有意义的学习。
所谓有意义学习也就是个体从无意义到获得意义的过程,这种意义即心理意义,我们的学习主体和客体具备了有意义学习的必要条件:1、我们的学习材料——名言诗句本身有逻辑意义;2、高三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已具备必要的学习起点能力;3、只要方法得当,他们关联新旧知识的倾向将会被大大的调动起来。
以上就是我们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根据这一情况,笔者要求学生将名言诵记的大目标定位在“写作应用”这一点上;诵记采用串联记忆法,化“点”记忆为“线”记忆,在短时内完成高效的学习;并且每位同学都要准备参与材料的分析解释和串联工作。
(二) 策略的实施
第一两堂课,笔者率先作了示范工作:每堂课定一个主题,选择7—10句名言,用一段话将它们串联成一则有意义的识记材料。这样就有了以下的两则材料:
材料一 修身的故事
一个人怎样提高修养呢?老祖宗告诉我们:“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人要学习,譬如璞玉要经打磨方成人间美玉,这样人才能达到道德的最高境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品德高到无出其右者,不赖吧?但圣人不是天生,也是摸爬滚打而来,比如犯错就在所难免,“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要紧的是会改:“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改了就是好同志,即使你是君子犯错,也甭难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但要紧的是能吸收经验教训:“不迁怒,不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