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词语万花筒
2018版 第4课 第1节 看我“七十二变”——多义词 精学精练.doc
2018版 第4课 第1节 看我“七十二变”——多义词.doc
2018版 第4课 第1节 看我“七十二变”——多义词.ppt
2018版 第4课 第2节 词语的兄弟姐妹——同义词 精学精练.doc
2018版 第4课 第2节 词语的兄弟姐妹——同义词.doc
2018版 第4课 第2节 词语的兄弟姐妹——同义词.ppt
2018版 第4课 第3节 每年一部“新词典”——新词语 精学精练.doc
2018版 第4课 第3节 每年一部“新词典”——新词语.doc
2018版 第4课 第3节 每年一部“新词典”——新词语.ppt
2018版 第4课 第4节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 精学精练.doc
2018版 第4课 第4节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doc
2018版 第4课 第4节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ppt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辞”字的含义。
  【导学号:92282046】
  (1)名词
  ①《狱中杂记》:“狱辞无谋故者。”(    )
  ②《左传》:“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
  ③《信陵君窃符救赵》:“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
  ④《季氏将伐颛臾》:“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
  ⑤《赤壁之战》:“近者奉辞伐罪,旗麾南指,刘琮束手。”(    )
  (2)动词
  ①《赤壁之战》:“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    )
  ②《鸿门宴》:“今者出,未辞也。”(    )
  ③《信陵君窃符救赵》:“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    )
  ④《鸿门宴》:“大礼不辞小让。”(    )
  【答案】 (1)①诉讼的供词 ②口辞 ③言辞,文辞 ④托词,借口 ⑤命令 (2)①说话 ②告别,辞别 ③推辞,辞去 ④计较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道”字的含义。
  (1)名词
  ①《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    )
  ②《马说》:“策之不以其道。”(    )
  ③《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④《陈涉世家》:“伐无道,诛暴秦。”(    )
  ⑤《中山狼传》:“墨之道,兼爱为本。”(    )
  ⑥《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道也。”(    )
  ⑦《论语》:“道不同,不相为谋。”(    )
  (2)动词
  ①《鸿门宴》:“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
  ②《赤壁之战》:“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    )
  ③《游褒禅山记》:“何可胜道也哉?”(    )
  ④《曹松诗》:“故园谁道有书来?”(    )
  ⑤《论语》:“道之以政。”(    )
  【答案】 (1)①道路 ②途径,方法 ③风尚 ④道义
  ⑤思想,学说 ⑥道理,规律 ⑦意向 (2)①取道 ②走路,赶路 ③说,讲 ④料想 ⑤通“导”,引导
  3.下列成语中加点字的意义,四个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沽名钓誉 一文不名 不可名状 师出无名
  B.栉风沐雨  风声鹤唳  移风易俗  附庸风雅
  C.横生枝节  起死回生  无中生有  妙笔生花
  D.动人心弦  兴师动众  动辄得咎  惊心动魄
  【解析】 A项,四个“名”意义分别为:名声/占有/说出/名义。B项,前两个“风”意义相同,皆指自然界之风;“移风易俗”中“风”为风气、风习,“附庸风雅”中“风”本指《诗经》中“国风”,此引申为文雅之义。C项,前两个“生”意义分别为:长出/活;后两个相同,意为生发。D项,第一和第四个成语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皆为感动;第二、三个成语中加点字的意义分别
  ……
  第一节 看我“七十二变”
  ——多义词
  从前,有一个姑娘因为缺了一块嘴唇,一直嫁不出去。有一个小伙子因为没有鼻子也娶不到媳妇。他们虽然相貌都有缺陷,但是找对象时都有一个共同的条件:不要残疾的。有一个爱管闲事的巧嘴媒婆想把他俩撮合到一块儿。巧嘴媒婆先来到小伙子家,对他说:“这个姑娘没有别的毛病,就是嘴不好。”小伙子一听,马上说:“嘴不好不算毛病,慢慢她就会改嘛!”巧嘴媒婆又来到姑娘家,对那个姑娘说:“这小伙子什么都好,就是眼下没有什么。”姑娘听了笑了笑说:“眼下没什么怕啥,我陪嫁多点就是了。”巧嘴媒婆见双方都表示同意,于是,要他们把自己的话写下,省得日后有个三长两短,她口说无凭。他们没有见面,就这样定下了大婚。
  到了结婚那天,真相大白了。双方都说媒婆骗人。
  巧嘴媒婆是如何把他们撮合到一块的?为什么双方都说媒婆骗人?
  [知识•梳理]
  课程内容 知识精要
  一、词义和义项 1.词是语言中能独立使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
  2.词义的单位称为义项,词义是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3.多义词出现的原因有:一是客观事物之间有丰富的联系,出现以“甲”代“乙”的语言现象;二是汉语词语形式是有限的,不能表达所有的事物,于是有了重叠现象
  二、多义词的不同义项 1.词的本义:指文献记载的词的最初的意义。现代汉语中有些词语的本义已消亡。
  2.词的基本义:指词在现代最常用和最主要的意义。
  3.词的借代引申义:指甲、乙两类对象之间有某种相关性,可以用原本指称甲类对象的词语去指称乙类对象。
  4.词的比喻引申义:指甲、乙两类对象之间有某种相似性,可以用原本指称甲类对象的词语去指称乙类对象。比喻义和比喻(修辞)的区别:比喻义已成为词的义项,比喻是临时的修辞手段。
  5.把握词义应从词语的本义入手,因为词语的各个义项之间都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词语的各个义项都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地引申出来的。
  下面以“意思”为例图示说明词语各义项间的联系:
  三、词义的演变 1.词义的深化:指词的运用对象不变,但意义更深刻或准确。
  2.词义的扩大:指词的今义所表示的范围大于古义,而古义包括在今义中。
  3.词义的缩小:指词的今义所表示的范围小于古义。
  4.词义的转移:词所表示的概念的转移和感情色彩的转移
  [考点•聚焦]
  本节内容对应考点是“理解文中重要概念(词语)的含义”。本节着重学习多义词不同义项的判断,对多义词的本义、基本义、借代引申义、比喻引申义的准确把握有助于对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理解。所谓的“重要概念(词语)”一般指的是有多个意义的词语。理解这些概念(词语)的含义,首先要注意它们在具体语
  ……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导学号:92282050】
  国家在选拔“保送生”时,应该调高门槛、注重质量,不能因恐于家长的政治背景就“________”。教育部门也应该真正做到信息公开,这样才能让公众有效地________监督过程。而招生信息的“短斤少两”,则会降低社会监督的有效性,不仅会引起公众________,还会对制度造成伤害。
  A.鱼龙混杂 参与 置疑
  B.鱼龙混杂  参加  质疑
  C.鱼目混珠  参与  质疑
  D.鱼目混珠  参加  置疑
  【解析】 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鱼目混珠: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用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此处强调选拔“保送生”要注重质量,不要把达不到标准的选进去,故选用“鱼目混珠”。参与:参加(事务的计划、讨论、处理)。参加:加入某种组织或某种活动;参与提出(意见)。横线后为“监督过程”,此处应选用“参与”。置疑:怀疑(多用于否定式)。质疑:提出疑问。根据语境,此处应选用“质疑”。
  【答案】 C
  2.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导学号:92282051】
  在硝烟弥漫的抗日烽火中,文学担负起唤起民众、实现民族救亡的使命,文学界掀起了以________为主题的文学浪潮。1945年,马烽、西戎参加了晋绥边区第四届群英会,根据会上________的民兵英勇战斗事迹,写出章回体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小说以康家寨的抗战故事________整个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抗战情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战的真实写照。(  )
  A.救死扶伤  宣扬  影射
  B.救死扶伤  宣称  折射
  C.救亡图存  宣扬  折射
  D.救亡图存  宣称  影射
  【解析】 救亡图存:指拯救国家或民族的危亡,谋求生存。救死扶伤:指救活将死的,照顾受伤的。宣扬:指广泛宣传,使大家知道;传布。宣称:指公开地用语言、文字表示;声称。折射:比喻把事物的表象或实质间接反映出来。影射:指借甲指乙;暗指(某人某事)。
  【答案】 C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有的人本来准备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可最后只是________。
  ②他都知道误入歧途了,竟然不知________,令人遗憾!
  ③他本来只想拍一部短片,后来发现题材太过庞大,
  ……
  第二节 词语的兄弟姐妹
  ——同义词
  让老外吐血的同义词
  据说一个学中文的外国人看到“wife”(妻子)和“I”(我)的同义词表后,吐血而亡。
  wife:配偶、妻子、老婆、夫人、太太、爱人、内人、媳妇、那口子、拙荆、贤内助、老伴、孩子他妈、孩子他娘、婆娘、糟糠、宝贝、小甜甜、蜜糖、贱内、达令、女人、主妇、女主人、财政部长、浑人、娘子、大姐、家属、屋里的、另一半、女当家的、发妻、浑家、堂客、山妻、婆姨……
  I:俺、俺们、本人、鄙人、敝人、不肖、不才、老子、某、仆、乃公、人家、我等、我、我们、我辈、我曹、吾、吾侪、小生、小人、小子、小可、小的、余、予、在下、洒家、咱、朕、寡人、孤、奴才、臣……
  [知识•梳理]
  课程内容 知识精要
  一、“这么说”和“那么说” 产生同义词的原因有四:
  (1)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感情和态度不同,产生不同的词语;(2)词义本身的演变,新旧词并存;(3)方言词和外来词的借用;(4)书面语和日常用语的交叉
  二、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相同的 一般说的同义词主要是指“相对同义词(近义词)”。所以同义词就是词义基本相同或相近,但在词汇意义、语法意义或色彩意义的某个方面又有细微差别的一类词语。同义词大致有三种类型:
  (1)词汇意义完全相同,色彩意义有别,如“母亲——妈妈”等
  (2)词汇意义有区别,色彩意义相同,如“优异——优秀——优良”。
  (3)词汇意义有别,色彩意义也有差别,如“悭吝——吝啬”
  三、“同”与“不同”之间 同义词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词义方面:①词义范围大小的不同;②词义轻重的不同;③词义侧重方面的不同。
  (2)用法方面:①适用对象不同;②搭配关系不同;③词类和功能不同。
  (3)色彩风格方面:①感情色彩不同(分褒、贬、中性);②语体风格不同(分口语和书面语)
  [考点•聚焦]
  本节内容对应的考点是“正确使用词语”。“正确使用词语”包括以下要点:一、理解词义是正确使用词语的基础;二、根据语境推敲词语的语境意义。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看,命题主要采用选择题形式,所选词语为生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