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份,约16880+16780字。

  模块综合测试卷(1)
  时间:12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画是中国的国家文化形象和艺术表率。国家的文化形象和艺术表率必须最集中、最典型地具备民族文化和精神的诸多要素。中国画具有传统文化精神的鲜明性、独特性,能从中阅读出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人文精神内涵。中国画从形式到理论都自成体系,独一无二地呈现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色,构成了中国画的独特价值体系,从而区别于世界其他造型艺术。
  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画这一民族绘画,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中国画的理论基础,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以意象、兴象为理念的审美观、创作观,这是中国传统绘画矗立于世界艺术之巅,蕴含着旺盛的生命力,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传承了数千年而不衰的主要原因。
  我们民族的传统造型艺术,包括绘画、雕塑、装饰纹样、物体造型等。传统的文学作品、诗词歌赋、戏曲、建筑、园林……甚至中国汉字都具有意象、兴象理念的艺术特征。意象、兴象理念体现在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许多方面。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民族的象征与精神,龙与传统吉祥物凤凰、麒麟等都是典型兴象理念的杰出作品。意象、兴象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思想意识形态,是传统文化艺术延续贯穿始终的精神,是我们民族的审美观、创作观。
  中国画是注重主观意识的绘画形式,画家以手中笔墨,抒发胸中逸气,作品倾注着作者的思想和精神,中国画通过形象、意象、兴象而达到寄物移情言志的目的。绝似物象的绘画、绝不似物象的绘画都不是真正的艺术,唯有有感而发的“似与不似之间”的意象、兴象作品才为上乘之作。如果中国画偏离了以情感为基础的意象、兴象理念的表达,中国画就失去了生命。齐白石精辟地指出中国画意象、兴象的意义,“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古人作画,不似之似,天趣自然,因曰神品”。由于中国画是强调主观意识的绘画,山水画需要自我心灵与山水灵性的结合,需要思想情感与山水灵性的结合,意象、兴象理念赋予中国山水画抒情诗的意境。画家以“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观审视大自然,山水非眼中之山水,山水就是“我”;画不是单纯摹写自然,画即是“我”。意象、兴象理念赋予中国山水画内美性格,作品就是画家自我精神的真实写照,画家借山水形象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与美学理想。
  传统中国画的程式体系,以意象、兴象理念为基础,以笔法线条为基本造型手法。主观意识超越于自然物象,笔墨表现力高于自然物象的形态结构,神在形似之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是中国画“应物象形”的造型审美法则。“知白守黑”“计白当黑”“虚实相生”“动静相依”“刚柔相济”是中国画“一阴一阳之谓道”的主要表现方式。以中国画的有法之法演变为“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的创作自由境界,形成自我绘画风格。“以形写神”突出气韵,讲究“气韵生动”。以“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观,用笔墨形式,寄情于物,借物言志,将自我精神与客观世界融合统一,达到“澄怀味象”“以形媚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通过中国画这一艺术形式而达到人生修为的立本之源。“成教化,助人伦”是中国画的社会教育功能。
  (选自陈云《弘扬中国画的传统精神》,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有别于世界其他造型艺术,就是因为它独一无二地呈现民族文化、精神和特色,构成了中国画的独特价值体系。
  B.中国传统绘画之所以能矗立于世界艺术之巅,主要是因为其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形成了以意象、兴象为理念的审美观、创作观。
  C.中国画注重主观意识,画家以手中笔墨抒发胸中逸气,作品倾注着思想和精神,通过形象、意象、兴象来寄物移情言志。
  D.中国画不但可以让画家通过这一艺术形式提升个人的人生修为,同时也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教育功能。
  答案:A
  解析:“就是因为”说法绝对,原文是“中国画从形式到理论都自成体系……造型艺术”。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符合中国画的民族传统的一项是(  )
  A.“无法而法,乃为至法”
  B.“以形媚道”
  C.“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D.“坚强者莫能守,而柔弱者长存焉”
  答案:D
  解析:原文说中国画的主要表现方式中有“刚柔相济”,而D项意为“刚强者不能持守,柔弱者可保长存”,强调的是“柔”,对“刚”则持否定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意象、兴象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思想意识形态,中国画如果偏离了对这种理念的表达,就将失去其艺术生命力。
  B.意象、兴象理念体现在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许多方面,比如龙与传统吉祥物凤凰、麒麟等都是典型兴象理念的杰出作品。
  C.齐白石指出中国画意象、兴象的意义,主张“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强调主观意识以及自我心灵与山水灵性的结合。
  D.意象、兴象理念赋予了中国山水画抒情诗的意境,还赋予了它内美的性格,画家的自我精神在作品中得到了真实写照。
  答案:C
  解析:“强调主观意识以及自我心灵与山水灵性的结合”不是齐白石的意思;且“自我心灵与山水灵性的结合”是山水画的要求,并非指所有“中国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不写远方,直接处理问题
  ——诗人西川读鲍勃•迪伦
  南方周末记者 刘悠翔
  “这人写的什么?”鲍勃•迪伦获得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后,诗人西
  ……
  模块综合测试卷(2)
  时间:12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文化视野下的人和自然
  楼宇烈
  当前的生态问题源于人类中心主义。人类自视能够征服自然。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人类自我膨胀,肆意向自然攫取,不尊重天地万物。结果人非但没有取得真正的独立,反而被物质、财富牵着鼻子走,失去了自我。
  从“人和天地浑然一体”的观念,变成“人与天地相对立”,于是天地就被当作外在研究、开发的对象。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中国就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我们曾引进了许多西方哲学理论和思想学说,例如,欧洲理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等。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自然并不是存在于人类之外,与人类实践无关的自然,而是经过人类实践改造了的自然,具有社会历史性的自然。马克思认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要依靠自然界而生活。人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必须与自然界持续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很多人将其误读为:人类的根本任务是征服、改造自然。
  上世纪初,中国的学术界就开始从中国哲学里寻找改造自然的资料。但是,中国哲学里面没有“改造自然”的提法,于是人们开始研究历史上国人对天人关系的认识。学者们找到的天人关系资料大都是讲“天人合一”的,当时把“天人合一”“畏天命”“奉天”理解为天是绝对不可侵犯的,人在天面前无能为力,只能去适应天。后来,有人把荀子“明于天人之分”的主张理解为人不能做天的奴隶,把荀子的思想提升到“人定胜天”的高度,为征服、改造自然找到了理论根据。但这显然不符合荀子“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的原意——天、地、人各有其道,能够分清天与人的职责的人是圣人。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思想值得借鉴。道家认为,人不要把自己看得很伟大,也不要把自己看得很渺小。人确实有伟大的一面,但人不能主宰万物,天无为,人也要学着无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上个世纪,西方一些思想家提出要重建人文主义,人既不能成为神的奴隶,也不能异化为物的奴隶。人类破坏自然,源于人的贪婪,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破坏了生态环境之后再去治理,所需成本比当初破坏它所获收益更多,也无法再完全恢复原貌。因此,开发自然资源之前,一定要考虑清楚,而且考虑环境问题时,需要抑制人的欲望。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淡薄,推崇以消费来推动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富有人文精神,倡导不耗尽资源,让现代人可以发展,让子孙后代也可以持续发展。生态平衡建立在生态伦理的基础上,生态伦理的核心是要相互尊重,要建立起人与自然相互尊重的观念,不去随意破坏、改造自然,另外,食品安全问题也值得关注,我们不能光吃人造的东西,还要多吃自然的东西。这里的“自然”是老子讲的“道法自然”,我们要把自然人文的精神和现代科技更好地结合起来,而不是用现代科技去淹没自然人文。
  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物质生活带来了便利,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数据化让人越来越失去主动性,人在征服物质世界的同时,也丧失了自我;随着技术的发展,有些人成了机器、信息的奴隶。“欲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有。”(司马迁《史记•范睢传》)人类要思考一下,有没有必要向自然、社会攫取过多的财富呢?
  (选自《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自我膨胀,肆意向自然攫取,认为自己完全能够征服自然,正是这种人类中心主义,导致了当前的生态问题。
  B.中国人对人和自然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从最初的“人和天地浑然一体”,到后来的“人与天地相对立”。
  C.西方哲学理论和思想学说所研究的自然,是作为人的“无机的身体”的自然,是经过人类实践改造且具有社会历史性的自然。
  D.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马克思认为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自然,但这被很多人误解为人类的根本任务是征服、改造自然。
  答案:C
  解析:C项,扩大范围。选项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扩大为“西方哲学理论和思想学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历史上“天人合一”“畏天命”“奉天”的主张,曾被理解为天是绝对不可侵犯的,学者们一度没有从中发现“改造自然”的说法。
  B.荀子提出“明于天人之分”,其原意不是为了强调“人定胜天”,而是说天、地、人各有其道,能够分清天与人的职责的人是圣人。
  C.道家认为,人不要把自己看得很渺小,也不要把自己看得很伟大,人不能主宰万物,而应该效法天无为。
  D.西方一些思想家提出要重建人文主义,是因为人类向自然的索取破坏了生存环境,而治理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所需成本比当初获得的收益要多。
  答案:D
  解析:强加因果。文中并未明确“西方一些思想家提出要重建人文主义”的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要借鉴传统文化的天人思想,尊重天地万物,抑制欲望,合理开发自然资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寻求建立生态的平衡。
  B.食品安全问题应高度重视,我们应该把自然人文的精神和现代科技更好地结合起来,而不是用现代科技去淹没自然人文精神。
  C.数据化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我们越来越失去主动性,丧失自我,所以不要过度依赖数据,更不能做机器、信息的奴隶。
  D.文章结尾引用《史记》中的句子,通过对比论证的方法,引人深思,意在呼吁人们“知足”“知止”,不能从自然、社会获取财富。
  答案:D
  解析:表述错误。应是引用论证而非对比论证,且“不能从自然、社会获取财富”的说法绝对,文末采用反问的方式提醒人们不应向自然、社会攫取过多的财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曹景行:中国“电视时评第一人”
  沈黎明
  曹景行祖籍浙江兰溪市,1947年出生于上海,父亲曹聚仁是早期著名的报人。曹景行自幼敏思好学,对书有着特殊的感情,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始终手不释卷。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后,曹景行顺利地考上了复旦大学历史系。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