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44份
(新课标)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10文言实词、虚词.doc
(新课标)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11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doc
(新课标)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12文言文翻译题.doc
(新课标)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13文言文断句题.doc
(新课标)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14古代文化常识题.doc
(新课标)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15文言文概括分析题.doc
(新课标)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16文言文阅读综合提能练(一).doc
(新课标)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17文言文阅读综合提能练(二).doc
(新课标)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18古代诗歌思想.doc
(新课标)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19古代诗歌形象题.doc
(新课标)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1成语题.doc
(新课标)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20古代诗歌语言题.doc
(新课标)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21古代诗歌表达技巧题.doc
(新课标)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22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doc
(新课标)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23古代诗歌阅读体裁分类练.doc
(新课标)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24名篇名句默写题.doc
(新课标)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25一般论述类.doc
(新课标)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26一般论述类.doc
(新课标)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27小说情节题.doc
(新课标)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28小说环境题.doc
(新课标)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29小说形象题.doc
(新课标)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2病句题.doc
(新课标)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30小说探究题.doc
(新课标)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31小说“4选1”选择题和语言类题.doc
(新课标)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32传记概括类题.doc
(新课标)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33传记技巧类题.doc
(新课标)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34中国人物传记.doc
(新课标)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35外国人物传记.doc
(新课标)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36散文结构思路分析题.doc
(新课标)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37散文内容概括题.doc
(新课标)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38散文词义、句意理解题.doc
(新课标)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39散文技巧题.doc
(新课标)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3连贯题.doc
(新课标)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40散文形象概括鉴赏题.doc
(新课标)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41散文探究题.doc
(新课标)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42新闻文体特征类题.doc
(新课标)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43新闻鉴赏和探究类题.doc
(新课标)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44科普文章阅读.doc
(新课标)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4句子补写题.doc
(新课标)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5图文(表文)转化题.doc
(新课标)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6扩展语句题.doc
(新课标)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7压缩语段题.doc
(新课标)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8仿写、变换句式(含修辞)题.doc
(新课标)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9语言表达简明、得体题.doc
专题强化训练(一) 成语题
1.[2017•湖南省长沙市一中月考四]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对于这个方案,我有充足的论证,引用了很多案例,他说我调查不够,我不以为然,因为,具有前瞻性的方案,是创意,还没有实施,去哪里调查?
B.闹得纷纷扬扬的“安大线”和“安纳线”石油管道铺设之争终于尘埃落定,2004年最后一天俄政府决定修建“泰纳线”。
C.“吹彻芦笙岁又终,鼓楼围坐话丰年。”鼓楼是侗族村寨别具一格的建筑物,形似宝塔,是侗族人休息和娱乐的地方。
D.在大量的犯罪证据面前,犯罪分子抱残守缺、丑态百出,最终不得不如实交代了自己的罪行。
E.笼罩在华北的大范围重度雾霾刚走,预测新一轮雾霾又将来袭。关于雾霾是怎么来的,有关方面和专家竟莫衷一是。缺乏权威科学的说法,加重了公众的疑虑。
答案:BD 解析:A项,“不以为然”不认为正确。用在此处,符合文意。B项,“纷纷扬扬”形容雪花飘落的样子,用在此处不合文意,应改为“沸沸扬扬”。C项,“别具一格”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用在此处,符合文意。D项,“抱残守缺”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进。用在此处不合文意。E项,“莫衷一是”不能决定哪个是对的。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用在此处,符合文意。
2.[2017•河北省辛集中学期中]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两项是( )
A.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虽然不断加大力度治理交通拥堵,但大多屡试不爽,拥堵依旧,重要原因是没有真正提高人们的交通意识。
B.有人误将贵阳目前的经济总量与一线城市同日而语,是因为在过去的一年里,贵阳奇迹般地创造出五个“中国第一”,大有弯道超越的势头。
C.在书名上大做文章是伪劣辞书编写者的惯用招数,如在《现代汉语词典》等精品辞书前加上“新编”“新世纪”等,以此来鱼目混珠。
D.演员必须自己内心冷静,才能表现出所扮演角色的热烈情感,他得先学会“无动于衷”,才能惟妙惟肖,才能把角色的喜怒哀乐生动地“形之于外”。
E.岁末钱荒,互联网巨头们却趁火打劫,于12月下旬相继推出新的理财产品,分食流动性资金,这对于原本资金紧张的银行间市场简直是釜底抽薪。
答案:CD 解析:A项,“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用在此处不合语境。B项,“同日而语”放在同一时间谈论,指相提并论(多用于否定式),用在此处不恰当。C项,“鱼目混珠”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使用正确。D项,“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使用正确。E项,“釜底抽薪”抽去锅底下的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用在此处不恰当。
3.[2017•湖南省师大附中月考三]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两项是( )
A.柴静十多年来一直住在原来租的房子里。这一爆料在微博上得到了大量转发,网友们纷纷表达对柴静的溢美之词。
B.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G20峰会上发表不刊之论,称目前的中国存在生产重复严重、设备库存过剩、地域发展极不平衡等问题。
C.身为人民公仆的张二江,鲜廉寡耻,利用职务
……
专题强化训练(三) 连贯题
题组一 虚词复位题
1.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法律法规的制定__①__重要,__②__公民是否将法制内化于心,__③__是衡量一个社会法制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法制中国,__④__离不开对公民法制精神的培育。培育法制精神,__⑤__要通过立法、执法、司法等环节的完善,__⑥__着力在规则意识、权利义务统一意识、责任意识等方面加以强化,通过多途径、全方位的价值观建设,使法制精神浸润人心。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虽然 但 更 更 不仅 还要
B 固然 但 更 就 不仅 还要
C 固然 可是 就 也 如果 那么
D 虽然 可是 就 就 或者 或者
答案:B 解析:①②之间表转折关系,③表递进关系,④表承接关系,⑤⑥表递进关系。
2.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希腊亚里士多德大学研究人员对28名吸烟者和34名不吸烟者进行__①__试验。研究人员__②__微弱电流刺激受试者的舌头,这会使人产生一种类似金属味道的味觉。结果发现,吸烟者普遍需要更强的电流__③__会产生这种味觉。舌头的味觉感受器是味蕾,它的作用非常重要。研究人员用内诊镜观察受试者舌头上的味蕾后发现,吸烟者的味蕾__④__扁平,__⑤__周围相关血管的发育状况也不好,__⑥__这会大大影响味蕾发挥作用。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了 用 才 更为 并且 /
B 了 根据 就 / 况且 而
C / 的 才 为 而且 因此
D 的 用 / 尤其 而且 那么
答案:A 解析:②处用“根据”不合语言习惯;③处前后不是假设关系,而是表限制,用“才”;⑤前后不是递进关系,而是并列关系,不能用“况且”,排除B项。①处应用“了”表示试验结束;②处用“的”不合语言习惯;⑥处“因此”的“此”和后边的“这”重复,排除C项。①处用“的”为病句;⑥处“那么”和“会”重复,排除D项。
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人参是驰名中外的珍贵药材。__①__人参根部肥大,形若纺锤,常有分叉,全貌颇似人的头、手、足和四肢,__②__得名。据理化分析,人参中含有人参皂甙、人参宁、挥发油、人参酸、甾醇等多种成分和许多有机物、无机物__③__维生素等,__④__有其他药品所不能比拟的特殊药用价值和疗效。人参__⑤__有独特的药用价值,__⑥__可以对它深加工,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 所以 和 因此 不但 而且
B 因为 故 以及 还 / 而且
C 由于 故而 及 / 不仅 还
D / 因之而 与 又 既 又
答案:C 解析:③处前后是先主后从的并列关系,用“及”不用“和”“与”,排除A、D项。④处前面的“含有……”和后面的“有……疗效”说的不是一个方面,分别说的是成分、价值和疗效,中间不能用“还”“又”,排除B、D项。
4.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有人认为,国庆长假高速公路大堵车是因为人们争相占免费政策的便宜,这__①__是误解。出现车流扎堆儿,__②__有受免费诱惑的,__③__更多源于信息不对称,源于公路管理方对此缺乏充分__④__高速车流信息预警。而且,车辆增加了,工作人员__⑤__像收费时那
……
专题强化训练(五) 图文(表文)转化题
1.下图是某人设计的猴年会意书法作品,请写出除英文以外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
丙申年 万事如意
(1)构图要素(不超过5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寓意(不超过3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作品的主体是“2016”的猴年标志,又形成“猴捧寿桃”的图案,右上角有“万事如意”的印章和“丙申年”的字样,最下面是几朵祥云的图案。(写三处即可)
(2)整个作品突出了猴年这一主题,表达了猴年万事如意、福寿吉祥等良好祝愿。
2.认真阅读下面这幅漫画,介绍这幅漫画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其寓意。要求语言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20楼楼梯拐角处,一个官员模样的人指着意见箱,让一个收废纸的人把意见箱中的信件收入麻袋。讽刺了某些领导表面上表示愿意听取群众意见,实则对群众意见不加理睬的现象。
3.观察下面的漫画,回答后面的问题。
(1)给这则漫画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说明漫画的内容和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轮回
(2)一个男人从自家的窗户向外倒鱼刺等垃圾,不一会儿,他的妻子头顶鱼刺进了家门。这则漫画讽刺了那些乱倒垃圾的不文明行为,告诫人们不讲文明,早晚会自食恶果。
4.下边这幅图是中国消费者协会设计的“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
……
专题强化训练(四十四) 科普文章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人的眼睛——无与伦比的精密相机
当神创论者挑战进化论时,人眼的进化是他们常常瞄准的好靶子,这个足以令高端相机望尘莫及的人体构造,精密得令进化论鼻祖达尔文“直打冷战”。它拥有可自动调节光圈(瞳孔)和自动对焦系统(晶状体),内面(脉络膜)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光线四处散射,不仅如此,它的底片(视网膜)灵敏度超高,不论在白天和夜晚都能捕捉影像,无需临时更改感光度,也不用外加滤镜;它还自带Photoshop功能(神经网络),成像之后迅速增强图像反差、调整颜色……奇特的是,不论视网膜还是角膜,单独看来都没有任何作用,达尔文理论中那碰运气似的突变和自然选择是如何将这些七零八碎的部件同时拼凑在一起的?今天的这套人眼精密仪器同万年前相比又做了哪些微调呢?
地球上生命痕迹刚出现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过着不见天光的日子。后来单个感光细胞在生物体表面出现了,于是世界变明亮了。有的科学家说,这件事大约发生在5亿4千万年前的寒武纪。
在进化路上,生物相当随遇而安,不需最好,只要够用。这种知足的性格使得眼睛若干中间产物得以作为不同生物的终点保留下来。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将各种生物的眼睛从简单到复杂排成一列,便大致推测出眼睛进化的历程。例如,某些单细胞生物只有一些可以感受光的蛋白,它们见到光就心满意足;有的生物只有一洼小小的眼窝,然而你已经能从这个简单的聚光工具看出高级眼睛的端倪,这些生物只要不撞上前进路上的障碍物就能高兴地活着;高等生物的生存却容不得它们将猎物与敌手看混,于是各自进化出一系列结构,来将世界看清楚,鹦鹉螺和人眼便呈现了两种不同的策略。前者将眼睛的开口缩小,使它变成一架“针孔照相机”,从而让光准确到达感光细胞,眼前的物体就能边界清晰,在它们这个群体内,估计该是“眼小为美”;但是人类并不甘心采取这种舍弃光强获取清晰度的措施,而另走了一条迂回之道,我们这一进化分支的祖先在眼窝前塞进一个透镜——晶状体,它同样能把光线汇聚到视网膜,却赋予了我们一个比鹦鹉螺明亮许多的世界。
这样,大自然中不同眼睛的集合就如同一个活化石库,我们可以将这些化石理解为人眼进化之路上留下的一串脚印。于是,那个令达尔文困惑了一下的问题至少是有解的。十几年前,两位瑞典科学家甚至将这一过程量化,他们将鱼眼进化拆分为近2 000个步骤,并用计算机模拟了整个过程,经保守计算,他们得出结论,这一过程的实现理论上只需36万年。现在许多科学家都相信,从一个感光细胞到我们的眼睛,最关键的变化就发生在最初几百万年之内。
值得一提的是,人眼已如此适应陆地生活,要将光线汇聚到视网膜上,不光需要可变焦透镜(晶状体)的作用,空气与角膜之间的界面也至关重要。角膜表面覆盖了一层薄薄的泪膜,光线接触人眼之后,只有1/3折射依赖后边的晶状体,2/3的折射都在空气及这层泪膜之间发生,这里相当于一个固定焦距的透镜。这便是为什么当你潜入水中视线就变得模糊,那个时候这层泪膜和周围的水环境混为一体,在空气中可以发生的折射便不会发生,于是光线就不会恰到好处地投射到视网膜上了。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人眼在陆地上感知周围的世界,需要晶状体、空气和角膜,而在水里感知世界,就只需要晶状体和角膜。
B.空气与角膜之间的界面对人眼将光线汇聚到视网膜上也至关重要,当人潜入水中视线就变得模糊就是证明。
C.人的眼睛不仅能把光线汇聚到视网膜,还能利用晶状体感知周围明亮的世界。
D.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认为,约5亿4千万年前的寒武纪,出现了单个感光细胞的生物体。
E.瑞典科学家通过将眼睛进化的过程量化,并用计算机进行模拟测试,得出眼睛的进化理论上只用了36万年时间。
答案:BC 解析:A项,“只需要晶状体和角膜”说法错误,原文只说在水里因为缺少空气,光线不会恰到好处地投射到视网膜上。D项,不是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的看法,而是有的科学家的看法;是“单个感光细胞在生物表面出现”,而不是“出现了单个感光细胞的生物体”。E项,去掉了原文的“经保守计算”,表述变得不严谨。
2.(概括分析题)根据文章内容概括眼睛的进化经历了哪些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约5亿4千万年前的寒武纪出现单个感光细胞→出现感光蛋白→出现眼窝→出现能将猎物与敌手分清的晶状体。
3.(赏析语言特色题)科普文的语言特色是科学性与文学性相结合、严谨与趣味相结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地球上生命痕迹刚出现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过着不见天光的日子”,“过着不见天光的日子”本来表现人的生活过程昏暗,用在这里,通俗形象、生动活泼地说明地球上生命刚出现的时候没有眼睛看清世界;在科普文的语言准确严谨之余,更添其文学性与趣味性。②“角膜表面覆盖了一层薄薄的泪膜,光线接触人眼之后,只有1/3折射依赖后边的晶状体,2/3的折射都在空气及这层泪膜之间发生,这里相当于一个固定焦距的透镜”,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