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000字。
影响现代文阅读效率的因素及对策
浙江省诸暨市天马实验学校(311800) 边建松
内容摘要:本文从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讨论影响现代文阅读效率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主题词:整体感知 局部品读 阅读习惯 文化常识
阅读是指对书面信息进行认知构建的心理语言过程。现代文阅读效率就是阅读者对阅读现代文的理解率和速度之和。影响现代文阅读的因素很多,大体可以分为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语言因素指语言本身的知识与技能,如字词句段篇的知识、语法、修辞和逻辑的知识,各类文体的知识;非语言因素包括了解一般的社科文化常识,阅读的习惯与心理,阅读的技能与策略。
一、语言因素
很多有见识的阅读研究者都指出这一点:语文阅读训练超出一般意义的阅读,它已不是单纯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手段,更不是一种消遣性的活动,而是一个有明确具体目标的思维和语言训练的过程。语言因素贯穿了阅读的全过程。好的读者首先必须具备相当水平的语言基本功,必须拥有扎扎实实的语言基础及灵活运用语言的技巧。如阅读《荷花淀》,能注意到对话“怎么啦,你?”的语言运用现象,并对之作出句式特点、人物心态的分析。当然,还须具备语篇意识,注意语篇的完整性。如97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第1题对文中三个“内容”的理解,不从文章整体出发,不具备语篇意识,肢解文字,就很难正确回答。
从认识论的角度研究,阅读过程可分为两个性质不同,又紧密相连的阶段。从获得阅读材料的大体印象到鸟瞰全局掌握材料的意义,即“形式??内容”,是认识活动从感性到理性的第一个“飞跃”;由内容而词章,即“内容??形式”,是认识深化、知识迁移、触类旁通、吸收运用的过程,这是认识活动的第二个“飞跃”①。因此,从认识规律加以考察,在现代文阅读实践中,我们必须重视文章的整体感知和局部品读,才符合阅读过程,才能提高阅读效率。
(一)整体感知
有位老师谈到阻碍阅读活动顺利进行的现象时,曾指出有的学生“虽然敏捷地捕捉到作品的某些意蕴,但却常常把握不住整体,钻进牛角尖而跳不出来,以至对一些事关宏旨的语言现象视而不见于”②。整体感知应引起我们重视。古人读书,就强调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和领悟,反对肢解式的条分缕析。吕祖谦曾说过: “(学文)先看文章体式,然后遍考古人用意下句处。第一看大概主张,第二看文势规模,第三看纲目关键,第四看警策句式。”(《古文关键》)他总结的阅读四步法是很有见地的。现代阅读教学论研究专家刘守立先生在论述“整体论”时指出:“阅读心理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认识的心理活动过程,即浏览语言文字,形成整体印象,然后揣摩文章的谋篇布局,谴词用句,最后再回到文章整体上去,获得发展了的整体印象。”(《“大而化之”阅读教学规刍议》)③上述说明语文阅读教学首先必须有一个整体感知的过程,即从整体教学目标出发(一册书,一个单元或一篇课文),安排教学程序,让学生直接接触课文,而且是整篇课文。教师引导初读感知,首先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知觉整体,尤其要看整篇文章的思路。因为“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④历年高考注重整体感知的阅读,如1988年高考阅读第四题要求学生修改提供的树形图,如果不从整体上把握材料,解答时就会无从下手。
整体原理告诉我们,局部依存于整体,它的地位、作用、属性、价值都只有在整体中才得以体现,因而我们讨论某一局部时也必须把它放在整体中作全方位的考查,绝不能将它从整体中割裂开来,否则“身在此山中”,当然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如分析《南州六月荔枝丹》引用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一诗的目的,若不通规全文,仅仅盯住诗句本身,会把杜牧写此诗的目的与贾祖璋在文中引诗的目的混同,甚至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注意到杜牧写此诗的目的而忽略贾引此诗的目的,得出“批判统治者劳民伤财”、“嘲讽统治者荒淫腐朽”等割裂文章整体的错误认识。
(二)局部品读
阅读的本质告诉我们,阅读就是还原,就是再创造,因而,我们必须重视文章本身的语言,而抓住语段品读是提高阅读效率的最佳通道。张志公先生精辟地指出:“一段是一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