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全一册试题(打包23套)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模块检测卷一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20170905156.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练习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20170905120.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六一居士传练习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20170905121.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陆文学自传练习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20170905122.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8课方山子传练习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20170905123.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与尹师鲁第一书练习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20170905129.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1课与微之书练习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20170905130.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2课寄欧阳舍人书练习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20170905131.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练习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20170905132.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3课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练习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20170905139.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4课后赤壁赋练习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20170905140.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5课荔枝赋并序练习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20170905141.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6课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练习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20170905142.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第17课原毁练习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20170905143.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第18课心术练习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20170905144.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第19课鞭贾练习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20170905145.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第20课兴贤练习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20170905146.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小石城山记练习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20170905150.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黄州快哉亭记练习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20170905151.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3课道山亭记练习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20170905152.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4课百丈山记练习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20170905153.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模块检测卷二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20170905154.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模块检测卷三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20170905155.doc
第1课 小石城山记
你“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然而“永贞革新”的失败使你被贬南夷,辘辘南行的车轮辗碎了你峨冠博带的梦。但是,岭南的瘴疫并不能将你击倒,你尽自己微薄之力造福永州百姓。你打了井、办了学、放了奴婢,在这片蛮荒之地营造出一片绮丽的风景。你以一带罪之身,化身为绵绵细雨,无声无息地滋润着岭南万物。在你身后是一个但求无愧于心的灵魂,是祖国边陲的一抹绿意,细雨湿衣看不见,浸润万物显芳华。
(选自百度文库)
美字体 共 来 百 粤 文 身 地 , 犹 自 音 书 滞 一 方 。
也说柳宗元
江南春
小时候读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总是疑问,天上下雪,江上结冻,怎么能够钓鱼?我开始怀疑柳宗元是不是诗人。随着我对文学的了解,我对柳宗元佩服起来:诗要虚实结合。柳宗元不愧是中唐诗笔,非《江雪》不能表达柳宗元的心情:孤寂、无奈、凄冷、事业难就。
只有悟透《江雪》才能读懂柳宗元。
柳宗元只在世间生活四十七个春秋,但是他却与韩愈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韩愈并称韩柳。柳宗元散文凄厉泣丽。散文是作者心声,是作者心底的泪。《捕蛇者说》《童区寄传》《种树郭橐驼传》《愚溪记》《石城山记》柳宗元这些散文如云锦亮丽,如明月明亮,如长江澎湃,如太阳绚烂。江南春每次读柳宗元这些散文,恨自己不能够认识柳宗元。柳宗元这些散文有的激烈如火光,有的凄哀似丧亲,有的愤慨如天怒。
柳宗元一生是部戏剧,高潮扣人心弦;柳宗元的一生是部小说,情节坎坷曲折;柳宗元是座大山,高大让人仰望。柳宗元少年得意,早早就进了进士,不像韩愈考了数次才中了
……
第3课 道 山 亭 记
作为“唐宋八大家”最后一位的曾巩虽然不像其他几位大家那样名声显赫、光彩照人,但他以让人吃惊的执着和朴实同样写下了人生传奇。曾巩一生很谦谨,他和杜甫、东坡等同为大文豪,名声却不如他们,这正显示出他的可爱、他的高尚。名声有无无所谓,关键是有好的文章流传于世间,何况,还有人仍然没有忘记他,不然怎么会把他列入八大家之中呢?曾巩要的是实在,他崇尚的是文以载道,赞同的是畜道德而能文章的人。
(选自百度文库《江西才子——曾巩》)
美字体 云 想 衣 裳 花 想 容 , 春 风 拂 槛 露 华 浓 。
赏美文
游曾巩读书岩
蜜橘飘香的金秋十月,我携一好友,重游了曾巩读书岩。
出南丰县琴城南门,步行走过横跨盱江上的铁索桥,右转近200米,就来到了位于盱水河畔半山腰的读书岩。读书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幼年刻苦攻读的地方,如今,这里已成文人墨客、莘莘学子常来观光的游览之地。
进入读书岩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方水池,水池被一条石径小道一分为二,池内水不多,清水中游动的数十条小鱼清晰可见,池边石碑上刻有朱熹“墨池”手迹。相传,这里是曾巩幼年读书磨墨洗笔之处。从“墨池”左边拾级而上,便是读书岩了。站在“墨池”、“书岩”前沉思,遥想曾巩当年苦读之境,我想,他能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他幼年时在这里苦读是分不开的。
而鲜为人知的是,曾巩其实也是一位诗人,他的诗也写得很好,有400余首传世。其诗或雄浑瑰伟,或委婉超逸,无不含义深刻,妙趣横生。特别是七言绝句,清新雅淡,不乏佳作。如《咏柳》诗:“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以柳树隐喻奸臣和邪恶势力,形象逼真,寓意深刻,别开生面。可惜只因曾巩的诗作存在宋诗
……
第5课 《张中丞传》后叙
古道荒原,落日熔金。萧瑟的秋风吹得蒿草发出一阵阵呜呜的低吼声。一辆马车在古道上飞跑,一绝尘轻骑在后面紧紧地追赶。骑马者身披的斗篷被风扯起,宛若天边的一块乌云。车轮滚滚,马蹄得得,在寂静的旷野上分外入耳。
(选自豆丁网)
美字体 天 阶 夜 色 凉 如 水 , 卧 看 牵 牛 织 女 星 。
赏美文
韩愈
首先走入我视野的韩愈并不是其诗人的身份,是他散文大家的不凡气度。韩潮苏海,从这句精确的概括中,只一个“潮”字,就突现了韩愈文风的特色,那种狂涛迅浪、澎湃汹涌、锐不可当的气势,像铺天盖地扑面而来,让人有不敢仰视之感。苏东坡誉他为“文起八代之衰,道渡天下之溺”,后人推他为唐宋八家之首,诗名远远不如文名,但是论到唐诗犹是绕不开的高峰。
韩愈作诗想象纵横恢奇,尚荡尚奇,往往出人意表,因为风格峥嵘奇特,后人称为奇险诗派,或叫韩孟诗派,对后世宋诗有着颇深远的影响;但有时过分去熟就生,一味追求奇险,得之暗涩失之醇和。韩愈还以文为诗,在诗中使有散文句式和赋法,直陈其事发表论议,错落有致,摇曳多姿,但有时过分散文化也大大减弱韵味和含蓄,诗意淡薄。
我一向喜欢韩文却不怎爱读韩诗,以为其文美而气盛,诗却句险而意奇,不堪像诗,倒是有几首“正常”的小诗,写得非常有韵味,清新可爱,比如这一首就丝毫不见奇险之气: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远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
模块检测卷一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社会由唐以下,因科举制度之功效,而使贵族门第彻底消失。同时亦因印刷术发明,书籍传播方便,更使文化大流益易泛滥,渗透到社会的下层去。到五代、宋初,雕版印刷术正式应用到古代经典上来,书籍传播日易日广,文化日益普及,社会阶级益见消融。
到了宋代,新儒学崛兴。他们讲的是万物一体之道,故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他们的工夫则从“存天理,去人欲”入手。他们的规模与节目,则为古代《大学》篇中所举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他们大都像范仲淹那样,为秀才时即以天下为己任。他们都抱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他们全都是具有清明的理智而兼附有宗教热忱的书生。这一派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始见衰替。前后有七百年长的时期,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之更深入与更普及,全由他们主持与发动。他们之间出过不少有名的学者,最为后人敬重的,则如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
与这一派儒学相随并盛的,则有“书院制度与讲学风气”。汉、唐两代,国家的公立学校,规制颇为详备,学员亦极盛。只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立学校有名无实,严肃的讲学风气,掌握在佛教的寺院里。宋、元、明、清四代的书院制度,则是一种私立学校而代替着佛寺严肃讲学之风的。书院的开始,多在名山胜地,由社会私人捐资修筑,最重要的是藏书堂,其次是学员之宿舍,每一书院,常供奉着某几个前代名儒的神位与画像,为之年时举行祀典。可见书院规模,本来是模仿佛寺而产生的,稍后则几乎通都大邑均有书院。有的亦由政府大吏提倡成立,或由政府拨款维持。但书院教育的超政治而独立的自由讲学之风格,是始终保持的。在那时期里,政府仍有公立学校,国立大学与地方州县学均有。尤其如宋、明两代常常采取私家书院规制,模仿改进。但从大体说来,一般教育权始终在书院方面,始终在私家讲学的手里。我们可以说,自宋以下一千年的中国,是平民学者私家讲学的中国,教育权既不属之政府官吏亦不属之宗教僧侣了。
说到讲学的风气,最先亦由佛寺传来。宋、明儒的讲学,与两汉儒家的传经,可说全属两事。传经是偏于学术意味的,讲学则颇带有宗教精神。因此宋、明儒的讲学风气,循其所至,是一定要普及于社会之全阶层的。自北宋二程以下,讲学风气愈播愈盛,直到明代王守仁门下,如浙中之王畿,以及泰州之王艮,他们的讲学几乎全成了一种社会活动。同时又因为他们号为“新儒家”,讲的多注重在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因此他们常常不免要牵涉到政治问题。如是则私家讲学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而与政府相冲突。因此宋、明两代,亦屡有政府明令禁止书院讲学与驱散学员等事,宋代的程颐、朱熹,都曾受过这一种排斥与压迫。最显著的如明代末年的东林党,他们是一个学术团体,而同时被视为一个政治集团,他们虽多半是在野的学者,但在政治上形成了绝大的声势。因此我们若不了解此七百年来新儒家之精神与其实际的活动,我们亦将无法了解近代中国文化动态之枢纽所在。
(节选自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1.对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代的书院大多修建在名山胜地,原因是这些地方远离尘嚣,便于学生读书,同时书院选址又体现出新儒学高雅的鉴赏品味。
B.中国古代的教育,先经过国家的公立学校的发展,然后是公立学校有名无实,教育转到佛寺的寺院里,最后发展为私立学校而代替佛寺教育。
C.私人建立的书院牢牢控制着中国古代的教育大权,私塾取代公立学校,成为自宋至清一千年来的中国唯一的教育形式。
D.由社会私人捐资修筑的书院,一般都有藏书堂,有学员宿舍,还常常供奉着某几个前代名儒的神位与画像。
解析:A项在名山胜地的原因分析错误;B项“中国古代教育”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C项“唯一的教育形式”绝对化了。
答案:D
2.对文中叙述的“新儒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新儒学以天下为己任,其成员是一群在政治上具有狂热的宗教热忱的书生。
B.新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才逐渐衰替,一直延续了七百年的时间。
C.新儒学产生在唐以后的中国贵族门第彻底消失之后。
D.新儒学使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更加普及与深入。
解析:A项“狂热的宗教热忱的书生”说法错误。
答案:A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汉儒传经是偏于学术意味的,而书院讲学颇带有宗教精神,多与政治相冲突,屡屡遭到排斥与压迫。
B.从书院讲学开始的东林党,本身既是一个学术团体,又是一个政治团体。
C.书院讲学所带有的宗教精神,必然发展到让文化向社会各阶层的普及。
D.书院讲学所关注的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常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子。
解析:B项“本身既是一个学术团体,又是一个政治团体”错误。
答案:B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我的世界下雪了
迟子建
①我之所以喜欢回到故乡,就是因为在这里,我的眼睛、心灵与双足都有理想的漫步之处。从我的居室到达我所描述的风景点,只需三五分钟。我通常选择黄昏的时候去散步。去的时候是由北向南,或走堤坝,或沿着河岸行走。比之堤坝,我更喜欢沿着河岸漫步,我喜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