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二语文暑期作业(新高三)高考复习方法策略(14讲打包,含答案)
2017年高二语文暑期作业(全国)(新高三)高考复习方法策略14讲第10讲 如何探究小说主题.doc
2017年高二语文暑期作业(全国)(新高三)高考复习方法策略14讲第11讲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四法”.doc
2017年高二语文暑期作业(全国)(新高三)高考复习方法策略14讲第12讲 新材料作文题型下议论文开头“一简二美三哲理”.doc
2017年高二语文暑期作业(全国)(新高三)高考复习方法策略14讲第13讲 记叙文和议论文文体规范.doc
2017年高二语文暑期作业(全国)(新高三)高考复习方法策略14讲第14讲 记叙文、议论文结尾写法“三字诀”.doc
2017年高二语文暑期作业(全国)(新高三)高考复习方法策略14讲第1讲 补上必备的语法知识.doc
2017年高二语文暑期作业(全国)(新高三)高考复习方法策略14讲第2讲 用“标志法”快速辨析病句.doc
2017年高二语文暑期作业(全国)(新高三)高考复习方法策略14讲第3讲 从“读懂”入手鉴赏古诗词.doc
2017年高二语文暑期作业(全国)(新高三)高考复习方法策略14讲第4讲 如何分析概括古诗词的思想情感.doc
2017年高二语文暑期作业(全国)(新高三)高考复习方法策略14讲第5讲 文言文专题复习策略指导.doc
2017年高二语文暑期作业(全国)(新高三)高考复习方法策略14讲第6讲 用“整体法”读懂文言传记.doc
2017年高二语文暑期作业(全国)(新高三)高考复习方法策略14讲第7讲 解答散文阅读题的关键词读懂.doc
2017年高二语文暑期作业(全国)(新高三)高考复习方法策略14讲第8讲 如何拓宽散文探究题的角度和层面.doc
2017年高二语文暑期作业(全国)(新高三)高考复习方法策略14讲第9讲 高考小说阅读备考策略.doc
第1讲 补上必备的语法知识
语法知识,初中不教,高中不学,高考不考。可是,在备考时,我们又无法回避它,甚至连高考命题都无法绕开它。由此可见,语法知识确有学习的必要。事实上,各地不少有经验的老师在讲授相关知识前总要给学生补充一些必要的语法知识。因此,我们特地编写了本节内容,目的是给同学们提供一点应知应会的语法常识,重点是句子常识,而且仅限于“一点”“常识”范围之内,其余的不作展开,不作深究。
语法单位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分为语素、词、短语、句子、句群。其中“语素”不作了解,学习的重点是“句子”。
一、词
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是构成短语和句子的备用单位。一部分词加上句调可以单独成句,如:“好!”
根据词的意义和语法功能,词可分为实词、虚词两大类。
实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等。
虚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叹词等。
(说明:现代汉语中的实虚词种类不同于古代汉语的实虚词。古代汉语中实词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虚词主要有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
二、短语
短语是词的组合,是意义和语法上能搭配而没有句调的一组词,故又称词组。
(1)短语按其在句中充当句子成分的功能分为:
①名词性短语:以名词为主体构成,具有名词的特征和语法功能,一般在句中作主语、宾语。如:
三贤故里 历史人物 负责人
②动词性短语:以动词为主体构成,具有动词的特征和语法功能,一般在句中作谓语。如:
走与停 吃得香 大力发扬 记念刘和珍君
③形容词性短语:以形容词为主体构成,具有形容词的特征和语法功能,一般在句中作谓语,也可作主语、定语。如:
真与假 不土不洋 格外高兴
(2)短语按其内部结构关系分为:
①主谓短语:由主语和谓语组成,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如:
阳光灿烂 今天星期六 春风和煦
②动宾短语:由动词和宾语组成,动词在前,宾语在后。如:
想妈妈 喜欢清静 接受祝福
……
第2讲 用“标志法”快速辨析病句
考场上辨析病句要准确、快速和高效,这既需要平时的努力和积累,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而“标志法”就是需要考生掌握的快速而高效的方法。
在语病命题的句子中有时会出现一些标志性词语、句子,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准确地识别病句,辨清病因,为答题提供捷径。
1.出现了并列短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大小概念不能并列、语序不当。
修改下面的病句。
①每逢节假日,他时常丢下工作和妹妹到公园玩耍。
修改:“和”使用不当。该句可理解为“他”与妹妹两个人去公园玩耍,也可理解为“他”丢下工作、妹妹一个人去公园玩耍。将“和”字换成“带”字即可消除歧义。
②人生的价值,其实并不在于别人对自己如何膜拜、崇敬、羡慕。
修改:语序不当,应为“羡慕、崇敬、膜拜”。
2.出现了介词,可能是搭配不当、结构混乱、主客体颠倒、主语残缺。
修改下面的病句。
①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消沉,而是在大家的信赖和关怀中得到了力量,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
修改:搭配不当,“在……中”应为“从……中”。
②3月17日,6名委员因受贿丑闻被驱逐出国际奥委会。第二天,世界各大报纸关于这起震惊国际体坛的事件都作了详细报道。
修改:介词使用不当,应将“关于”改为“对”。
3.出现了关联词(连词),可能是搭配不当、关联词(连词)残缺、语序不当。
修改下面的病句。
①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了为什么人的问题,就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修改:关联词搭配不当,应为必要条件,用“只有……才”。
②他虽然是个农民,平常喜爱学习,识不少字,编秧歌也在行。
修改:关联词残缺,应在“平常”前加“但是”。
③由于技术水平太低,这些产品质量不是比沿海地区的同类产品低,就是成本比沿海的高。
修改:关联词位置不当,主语不一致,关联词应在主语之前,应将“不是”调至“质量”前。
……
第3讲 从“读懂”入手鉴赏古诗词
古诗鉴赏,其前提是要读懂诗歌。对于命题者来说,如何引导考生先读懂后鉴赏,命题的导向至关重要。对于考生来说,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技巧,能否读懂诗歌极其关键。因此,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而应沉下心来,反复咀嚼,一定要重视古诗本身给我们传达的内容,从而来解读古诗。
在考场上,读懂一首古诗,说到底就是理解诗句的意思,诗歌写了哪些内容,是按照什么样的思路和层次来写的。内容和思路是读懂诗歌的关键。
一、从体裁、结构方面读懂古诗
(一)古诗体裁常识
诗歌从时间角度分为古代诗歌和现(当)代诗歌,从格律角度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中国古代诗歌以抒情诗为主,兼有部分叙事诗。中国古诗从发展源流角度又可分为诗、词、曲三种。
1.诗
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1)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亦称“古诗”“古风”。这种诗体产生较早,唐以前各种形式的诗歌都是古体诗,唐以后把凡不遵守近体诗规则的诗歌也叫作古体诗。这种诗体依据每句字数的不同可分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唐以后五言和七言古体诗成为主流,简称“五古”“七古”。五古主要从汉代五言诗发展而来,七古则是从七言和杂言歌行发展而来。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者,但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
古体诗的特点:章无定句,句无定字,句式可整可散,篇幅可长可短,每句字数可多可少。不讲平仄,不讲对仗。用韵押韵,自由灵活。一般押宽韵,大多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而且可以换韵。乐府诗是古体诗的一种。乐府,原为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专管音乐的官署,因兼及创作和搜集民间诗歌、乐曲,后遂称这类诗歌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除要求配乐歌唱外,其形式和古体诗没有区别。后世将魏晋至唐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袭用乐府题名仿作的不合乐的作品,统称乐府。宋元以后,配乐歌唱的词、散曲等,有时亦称乐府。
(2)近体诗,亦称“今体诗”。中国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与“古
……
第14讲 记叙文、议论文结尾写法“三字诀”
“为人重晚节,行文看结尾。”文章写作的过程是前后统一的。开头写得好,固然吸人眼球;中间写得好,也会使内容饱满;而结尾写得好,则有一种画龙点睛的效果。从考场作文角度讲,结尾也是阅卷者重点关注的区域。为了写好结尾,得到阅卷者的青睐,必须练好几种结尾方式。贵精不贵多,这也是练好结尾技法的原则。好的结尾要做到三个方面。一要简,即简明——态度分明、观点明确、中心明了。好的结尾应像“豹尾”,短小精悍,刚劲有力。二要深,即深刻——启人心智、感悟升华、令人回味。谢榛曾说:“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即结尾要言有尽而意无穷,有余味耐咀嚼。三要美,即优美——技巧得法、样式新颖、词句靓丽。
一、记叙文结尾模式
(一)画龙点睛,卒章点题
记叙文结尾一般都要点题,尤其是新材料作文命题下的记叙文,结尾是点题最重要的部位,否则,有可能被误判为偏离题意。所以,结尾点题,不仅需要一句画龙点睛的话,有时还需要浓墨重彩的文字,这样,才能给阅卷老师强烈的视觉冲击。
例:
这世界需要你,需要你的爱,你的爱如春风,吹化了我心底的坚冰;你的爱如细雨,滋润了我心田的渴望。在此刻,多么想在短暂的寂寞之后睡在你的怀里。我知道有你的存在,便永远是晴空。花若能言,口自芬芳。爱若能言,心香弥漫。这世界需要你!(高考山东卷优秀作文《这世界需要你》结尾)
该结尾不仅以比喻的方式形象地诠释了“母爱”,而且总结全篇,两次直接点出标题,使主题在文章的最后得到了极大的强化和最大的张扬,极具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
新材料作文命题背景下的记叙文结尾点题如能明点更好,最好是暗合(不出现材料,而是出现材料的题旨),两者结合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