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 (36份打包)
2018年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doc
2018年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八) 散文分析鉴赏类题目.doc
2018年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 小说理解类题目.doc
2018年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十) 词类活用与文言句式.doc
2018年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十八)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
2018年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二) 古代文化常识.doc
2018年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九) 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与比较鉴赏题.doc
2018年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十六)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doc
2018年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七)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doc
2018年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三) 文言文分析综合.doc
2018年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十四) 文言文翻译.doc
2018年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五)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doc
2018年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一) 文言断句.doc
2018年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九) 散文探究类题目.doc
2018年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六) 散文理解类题目.doc
2018年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七) 散文归纳概括类题目.doc
2018年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 小说归纳概括类题目.doc
2018年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 名篇名句默写.doc
2018年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二) 成 语.doc
2018年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六) 图文(表文)转换.doc
2018年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三) 辨析病句.doc
2018年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四) 语言表达连贯.doc
2018年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五) 语句补写.doc
2018年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一) 实词、虚词.doc
2018年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十) 传记理解类题目.doc
2018年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十八) 文言实词.doc
2018年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十二) 传记分析鉴赏类题目.doc
2018年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十九) 文言虚词.doc
2018年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十六) 探究新闻的社会价值(功用)与比较新闻材料的差异.doc
2018年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十七) 访谈阅读的3大特色题型.doc
2018年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十三) 传记探究类题目.doc
2018年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十四) 新闻分析类题目.doc
2018年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十五) 新闻鉴赏类题目.doc
2018年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十一) 传记归纳概括类题目.doc
2018年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四) 小说分析鉴赏类题目.doc
2018年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五) 小说探究类题目.doc
课时跟踪检测(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考点针对练
1.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
选项:从原因看,技术崇拜过分强调日新月异的现代技术对艺术创作和传播的作用,许多时候源于艺术生产中的技术消费。
比对结果:
答案:偷换概念。原文是“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选项将“工业社会”改成了“艺术生产”。
2.古代还有一种故意作伪的现象,将自己或别人的作品假托为古代或当代名人的作品,如先秦的不少作品都冠以周公、孔子之名。但除了极少数人是出于政治或经济目的外,这类作伪者大多是很可怜的。因为无势无名,即使他们的作品很有价值也无法流传,而一旦托名于古代圣贤或当代名流,就有可能被刻成碑,印成书,传诵一时,流传千古。尽管绝大多数真正的作者依然默默无闻,但他们的自我价值还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现。
然而,这些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没有学术规范,相反,在一些重大的学术问题上,从先秦开始就存在着严格的规范。例如儒家典籍和学说的传承与解释,自从在汉代儒术成为学术研究的主要对象以来,不仅流派分明,次序严密,而且任何注或疏都署明作者,原文与注释、注释者和传播者绝不相混。在《汉书•儒林传》中,对儒家不同流派的传承过程和人物有明确的记载。一些重要的历史、地理著作也有这样的传统,如给《史记》《汉书》作注释的学者代有其人,但对有价值的注释,后世学者无不尊重作者的署名,即使有些作者名不见经传,也都一一注明。
(摘自《中国古代也有“学术规范”》)
选项:自先秦以来,儒家典籍和学说的传承与解释,流派分明,次序严密,原文与注释、注释者和传播者绝不相混。
比对结果:
答案:混淆时态。“自先秦以来”的时间概念出错,第二段原文是“自从在汉代儒术成为学术研究的主要对象以来”。
3.另一个是“和谐”。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不同的利益、意见、信念在一个统一体中既保持着各自的特点,又彼此相容、互补,进而造就一个共生多赢的局面。中国的传统美食是“和”的典范。精于烹调的人,会借用各种辅料的配合约束主料,去其偏狭激烈之气,以便更好地呈现其独特的味道。近年的社会文化则极端地强化“同”:大拆大建之后的千城一面、模式雷同的综艺节目和影视剧情……“和”与“同”看似是审美观念的分歧,却反映着人把握意义的能力高下。“和”意味着包容力,使人发现相异因素之间的交集,在共识、共情的基础上促成彼此的互补、互动;“同”则意味着不能理解差异。古人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越能尊重和欣赏差异,越能得道多助,建设性的事业越容易展开。一个“大时代”之所以为“大”,是因为能包容众多彼此相异的“小时代”,为每个人提供登上时代舞台的机会。
(摘自《美,价值观的意义建构》)
选项:城市中大拆大建后出现的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虽然整齐划一,却是只有“同”没有“和”,这是因为建设者不理解“君子和而不同”的意义。
比对结果:
答案:因果混乱。建造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与建设者是否理解“君子和而不同”,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4. 中国的这种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严格的对称结构上,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所以,就单个建筑来说,比起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建筑来,它确乎相对低矮,比较平淡,应该承认逊色一筹。但就整体建筑群说,它却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而取胜。即使像万里长城,虽然不可能有任何严格对称可言,但它的每段体制则是完全雷同的。它
……
课时跟踪检测(三) 小说归纳概括类题目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梨 花 箱
李德霞
奶奶上山挖野菜,回来时滚了坡,两条腿就不能动了。
父亲把奶奶背到金先生家,金先生看过后说:“人上了岁数不经摔,回家慢慢调养吧。调养得好,兴许能送个屎尿。”
奶奶的腿,被金先生判了死刑。
父亲又把奶奶背回家。奶奶原来住西屋,父亲的腿还没迈上台阶,背上的奶奶就喊:“雷劈的,西屋照不了多少日头,你想让我早点死啊!我住北屋!”
父亲看看母亲,母亲说:“就依娘。”
北屋是倒炕,离窗户远,奶奶说:“给我弄张床,我睡窗口那边。”父亲和母亲“吭哧吭哧”从下房挪来那张老式木头床,摆在窗口前,铺好被褥,扶奶奶躺下去。奶奶很满足,很惬意的样子。奶奶似乎把支使父亲做这儿做那儿当成了乐趣,刚躺一会儿,奶奶又说:“去,把我西屋那边的梨花箱搬过来。”
梨花箱是奶奶的陪嫁品,梨木做的,上面画着一朵朵梨花,煞是好看。梨花箱里没啥值钱的东西,全是奶奶打了补丁、磨出毛边的旧衣裳。破归破,旧归旧,可一件件洗得干净,叠得齐整。父亲搬来梨花箱,放到奶奶够得着的地方,奶奶闭上眼安静地睡了。
吃饭了,父亲端来玉米糁子糊糊。奶奶爱吃煮烂了的土豆块,父亲就多捞几块沉在碗底。奶奶一看父亲手里的稀饭,脸一板,叫:“雷劈的,你要饿死我吗?我不喝稀的,吃稠的……我吃玉米饽饽!”
父亲不敢还嘴,赔着笑端走稀饭。回到西屋,父亲一脸疑惑地对母亲说:“咱娘以前不是这个样子,咋就不讲理了?”
母亲边做玉米饽饽边说:“昨天咱娘还活蹦乱跳的,一下子不能动了,换你,心里能好受?她不拿捏你拿捏谁?”
母亲做好了玉米饽饽,父亲趁热给奶奶端过去。父亲搁下碗,扶奶奶起来,拉条板凳坐在奶奶床边。父亲想和奶奶好好说会儿话。
奶奶并不领情,瞪一眼父亲,凶巴巴地嚷:“我吃饭,你看着,你让我怎么往下咽?几年的私塾白念啦?”
父亲灰了脸,急急地走开。从此,父亲再给奶奶送玉米饽饽,搁下碗就走,他怕惹奶奶不高兴。
转眼,几天过去。父亲发现了新问题,回来对母亲说:“咱娘一顿两个玉米饽饽,一天吃两顿,咋越吃越没精神头了?”
母亲说:“你快去请金先生来,可别憋出别的病来。”
金先生来了,进去得快,出来得也快。金先生看看父亲,又看看母亲,眼神怪怪的。金先生说:“老人是不能干活了,可也不能亏了老人的肚子啊。”
父亲一把掀开锅盖,锅里是照见人影的玉米稀饭。父亲涨红了脸说:“我娘不喝稀的,吃稠的,我们匀出玉米面给她做饽饽,一天两顿饭,一顿两个饽饽,够壮劳力的伙食了,咋就亏了肚子?”
“那就好,那就好。算我没说。”金先生讪笑着,走出门去。
父亲瞅着金先生远去的背影,啐口唾沫说:“呸,医术不行,毛病不少。”母亲说:“要不,你后天跟队长请个假,送咱娘去镇里看看,千万别耽搁了。”
第七天一早,父亲借来毛驴车,拴在大门口。母亲刚好蒸出了玉米饽饽,父亲端着热气腾腾的饽饽走进北屋,进门就说:“娘,吃饭了,吃完饭我们带你去镇里瞧瞧。”
没人应。
父亲往里一看,手一抖,碗“啪”地碎在地上,两个玉米饽饽滚到当地……
奶奶死了……
……
课时跟踪检测(八) 散文分析鉴赏类题目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生死之间
雷抒雁
①一位墨西哥的作家曾说:“死亡不是截肢,而是彻底结束生命。”是的,即使一个人的手不慎失去了,残肢还会提醒他手曾经的存在。死亡,如雪的融化,雾的消散,云的飘移,永远没有了,没有了。
②可是,记忆没有随着死亡消失,每天,一进房门,你就寻找那张让你思念、惦记,你如此熟悉的面孔。如果没有找到,你会情不自禁地喊一声“妈妈!”然后,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去找,看她是在休息还是在操劳——是在洗那些永远洗不完的衣物,是在为孩子们做晚饭,还是在专注地看电视?可是,这一回,你的声音没有得到回应。房子里空荡荡的,她不在。看着墙上那张照片,你知道她已永远离开了。那张一直带给你欢乐的母亲的照片,你突然发现其中竟有一缕忧伤。难道,照片也有灵性,将她对你无微不至的关怀凝聚在目光中?
③我不愿再走进母亲的房间,不愿触动她老人家遗留下的衣物,就让它原样留存着,任灰尘去封存。唉,每一件遗物都是一把刀子,动一动就会刺伤那脆弱的神经。
④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不再流泪。谁不知道死是人生的归宿!生,让我们给生命打了一个结,死,便是一种解脱。妻子这样安慰我,儿子也这样安慰我。他们很快就从痛苦中跳出来,忙忙碌碌,快快乐乐,去干他们自己的事,好像母亲的离世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母亲的死,给他们留下的只是短暂的痛苦,并没有留下伤口,而在我的心里,却留下了很深的伤口,有很多的血流出,我常常按着胸口,希望那伤口尽快愈合。可是很快我发现,愈合的只是皮肉,伤痕的深处无法愈合,时常会有疼痛蔓延开来。
⑤我永远不会忘记2001年9月6日下午5时,在中国作协的会议室学习讨论的过程中,我以一种近乎失态的焦灼,希望会议早点结束,然后迫不及待地奔向母亲的住处。快到家时,我打电话给家里,想马上听到母亲的声音。铃声空响,我希望她是到楼下散步去了。
⑥推开门,像往常一样,我喊了一声“妈妈”,无人应声。我急忙走进里面的房间,看见妈妈躺在地上呻吟着。我扑过去,一把抱住她,想让她坐起来,问她怎么了。她只是含糊不清地说着:“我费尽了力气,可是坐不起来。”我看着床上被撕扯过的被单,看着母亲身上揉皱的衣服,知道她挣扎过。可是一切挣扎都没有用,母亲左边的身子已经瘫痪了,无法坐住。她痛苦,无奈,无助得像个孩子。这个曾经十分坚强的生命,怎么突然变得如此脆弱!
⑦可是,无论如何,我明白了那个下午失态的全部原因。一根无形的线——生命之线牵扯着我的心。我的心如紊乱的钟摆,失去了平衡。我以从未有过的急切,想回到妈妈的身边。也许,只要她的手抚摸一下我,或者,她的眼神注视一下我,我心中失控的大火就会熄灭。仅仅两天之后当妈妈咽下最后一口气,永远地离开了她生活了81年的这个世界的时候,我觉得,我生命的很大一部分被带走了,随着她走了。我猜想,一个人的理论生命也许很长,它就是这样一部分一部分地被失去亲人、失去情感分割,生命最终变得短暂了。
⑧医治心灵伤痛的唯一处方就是“忘记”。可是,对于亲人,要忘记又谈何容易!只好寻求书籍,寻求哲人,让理性的棉纱,一点一点吸干情感伤口上的鲜血。
⑨我想起了一则关于死亡的宗教故事。有一位母亲,她抱着病逝的儿子去找佛,希望能救活她的儿子。佛说,只有一种方法可以让你的儿子死而复生,解除你的痛苦: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