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2018年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专题过关练 (6份打包)
2018年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专题过关练“传记阅读”(一)-(二).doc
2018年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专题过关练“古代诗歌阅读”(一)-(三).doc
2018年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专题过关练“散文阅读”(一)-(二).doc
2018年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专题过关练“文言文阅读”(一)-(三).doc
2018年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专题过关练“小说阅读”(一)-(二).doc
2018年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专题过关练“新闻阅读”(一)-(三).doc

  “传记阅读”专题过关练(一)-(二)
  专题过关练(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喷发英武正气
  很小的时候,宗璞就开始背诵诗词。父亲冯友兰会给她选一些诗,每天早晨背上书包在母亲床前背了再去上学。宗璞还读了很多儿童读物,她读过《格林童话》《爱丽斯漫游仙境》,而在小孩子中流行的《七侠五义》《隋唐》《小五义》《水浒》《荡寇志》,她也都读了。宗璞甚至还看了不少成人读物,八九岁时就读了《红楼梦》,看到林黛玉死,哭得泣不成声。
  童年的阅读,尤其是诗词对宗璞的影响是巨大的。1944年,15岁的宗璞就写了一篇关于滇池月光的散文并在刊物上发表。此后,她开始尝试创作小说。1948年,宗璞的短篇小说《A.K.C.》发表在《大公报》上,她从此走上文学创作道路。
  1957年,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红豆》,小说描写女大学生江玫和银行家少爷齐虹之间的爱情悲剧,突现出宗璞在特殊年代对青年爱情观的人文关怀。这为宗璞赢得了声誉,也带来了麻烦。《红豆》被打上“毒草”的标签,她无奈搁笔,直到“文革”结束后,才陆续写了《弦上的梦》《三生石》《我是谁?》等作品。
  宗璞的许多中短篇小说和散文都写到了“文革”。在《1966年春夏之交的某一天》中写到很多知识分子被批斗、被迫自杀,对这些人的遭遇,宗璞无疑是同情的,但她自己是坚强的——她不仅在被批斗和羞辱的巨大痛苦里,选择了坚强地“活下去”,而且还对那个时代发出了尖锐的质疑:“而这一切,是在革命的口号下进行的。这世界,以后还不知怎样地荒谬,怎样地灭绝人性!”这就启发和促使我们要在更深的层面去反思那一段历史。
  有一部作品,对于宗璞来说是“不得不写”的,这就是她的长篇小说《野葫芦引》。“七七事变”后,一大批教授、学者在战火硝烟中跋山涉水,把西南边陲造就成为保存中华民族文化命脉的“圣地”。宗璞随父亲冯友兰南迁,就读西南联大附属中学。当时西南联大毕业学生从军者有800余人,宗璞目睹了青年学生的爱国行动,认为“如果不写上这一笔,就是不完整的”。滇西战役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一次重要战役,十分辉煌,长时间被埋没,被歪曲。抗日老兵被审查,流离失所,翻译官被怀疑是特务,他们徽章上的号码被说成是特务编号。“把这段历史从尘封中磨洗出来”被宗璞视作自己的责任。小说包括《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北归记》四卷。从20世纪50年代起,宗璞开始动笔,如今60多年过去,前三卷已陆续出版。其中,《东藏记》获得了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一方面,宗璞通过规模恢宏的小说叙事来写抗日战争,写我们民族的深哀巨痛;一方面宗璞热情讴歌中国知识分子毁家纾难,先公后私的爱国情怀。这样一部作品,没有出现在充满豪情的男儿笔下,倒是宗璞写出来了,令人惊叹。作家王蒙曾评价《野葫芦引》:“喷发着一种英武,一种凛然正气,一种与病弱之躯成为对比的强大与开阔。”
  在文坛上,宗璞是一面以自我生命守护中国文学真火的旗帜。近30年,她在病中笔耕不辍,以至真至纯的文学结晶为时代立言。从写《东藏记》开始,宗璞的视网膜脱落,头晕频频发作,半边身子麻痹,只能在助手的帮助下口述成文,7年才写完。《南渡记》写完,父亲去世了;《东藏记》写完,先生去世了。经历了更多死别,又经历了一些大事件,对人生的看法更沉重了一些,对小说结局的设计也更现实,更富于悲剧色彩。宗璞写得很苦,实在很不潇洒。但她即使写得泪流满面,内心总有一种创造的快乐。
  宗璞最大的困难是写战争。她经历过战争的灾难,却没有亲身打过仗。她害怕凭借材料只会写成一般的报道。困惑之余,书中澹台玮、孟灵己年轻的身影给予宗璞极大的启发。用人物统领材料,将材料化解,再抟、再炼、再调和,就会产生新东西。宗璞诚心诚意地烘托书中人物,用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烛照全书,一切就会活起来了。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6年4月28日)
  相关链接
  ①宗璞十岁时,随父亲冯友兰与清华大学一起南迁到昆明,在西南联大度过了8年时光。宗璞的哥哥冯钟辽于1943年志愿参加中国远征军,任翻译官,那年他19岁。随着战事的推移,他用双脚从宝山走到畹町。宗璞对这段历史有一种亲切感。
  (肖鹰《宗璞与长篇小说野葫芦引》)
  ②在宗璞的作品里,体现出冯友兰先生屡屡讲到的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替往圣继绝学,替万世开太平”的担当精神,还表现出对大地、对自然、对人、对物甚至一只鸟、一只猫的那种大爱。
  (李建军《一位尽力发光的作家》)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父亲的影响下,宗璞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读书,不仅涉猎范围广泛,而且感情非常投入。童年的阅读为她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B.她亲身经历文革,看到很多知识分子被迫自杀,自己也被批斗,所
  ……
  “散文阅读”专题过关练(一)-(二)
  专题过关练(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三 幅 画
  宗 璞
  ①戊辰龙年前夕,往荣宝斋去取裱的字画。在手提包里翻了一遍,不见取物字据。其实原字据已莫名其妙地不知去向,代替的是张挂失条,而连这挂失条也不见了。
  ②业务员见我懊恼的样子,说,拿走罢,找着以后寄回来就行了。
  ③我们高兴地捧了字画回家。一共五幅,两幅字三幅画,一幅幅打开看时,甚生感慨,现只说这三幅画。三幅画均出自汪曾祺的手笔。
  ④老实说,在1986年以前,我从不知汪曾祺擅长丹青,可见是何等的孤陋寡闻。原只知他不只写戏还能演戏,不只写小说散文还善旧诗,是个多面手。40年代初,西南联大同学上演《家》。因为长兄钟辽扮演觉新,我去看过戏。有两个场面印象最深。一是高老太爷过世后,高家长辈要瑞珏出城生产,觉新在站了一排的长辈面前的惶恐样儿。哥哥穿一件烟色长衫,据说很潇洒。我只为觉新伤心,以后常常想起那伤心。一是鸣凤鬼魂下场后,老更夫在昏暗的舞台中间,敲响了锣,锣声和报着更次的喑哑声音回荡在剧场里,现在眼前还有那老更夫的模样,耳边还有那声音,涩涩的,很苦。
  ⑤老更夫是汪曾祺扮演的。
  ⑥时光一晃过了40年。80年代初,《钟山》编辑部要举办太湖笔会,从苏州乘船到无锡去。万顷碧波,洗去了尘俗烦恼,大家都有些忘乎所以。汪兄忽然递过半张撕破的香烟盒纸,上写着一首诗:“壮游谁似冯宗璞,打伞遮阳过太湖,却看碧波千万顷,北归流人枕边书。”我曾要回赠一首,且有在船诸文友相助,乱了一番,终未得出究竟。而汪兄这首游戏之作,隔了5年仍清晰地留在我记忆中。
  ⑦1986年春,偶往杨周翰先生家,见壁悬画图,上栖一只松鼠,灵动不俗。得知乃汪兄大作时,不胜惊异。又有一幅极秀的字,署名上官碧,又不知这是沈从文先生笔名。杨先生则为我的无知而惊异,笑说:“你怎么什么都不知道?”
  ⑧实在是的,我常处于懵懂状态,这似乎是一种习惯。不过一经明白,便有行动,虽然还是拖了许久。初夏时,我修书往蒲黄榆索画,以为一年半载后可得一张。
  ⑨不想一周内便来了一幅斗方。两只小鸡,毛茸茸的歪着头看一串紫红色的果子,很可爱。果子似乎很酸,所以小鸡在琢磨罢。
  ⑩这画我喜欢,但不满意,怀疑汪兄存有哄小孩心理,立即表态:不行不行,还要还要!
  ⑪第二幅画也很快来了。这是一幅真正的赠给同行的画,红花怒放,不衬墨叶,紧靠叶下有字云:“人间存一角,聊放侧枝花,临风亦自得,不共赤城霞。”画中花叶与诗都在一侧,留有大片空白,空白上有烟灰留下的一个小洞。曾嘱裱工保留此洞,答称没有这样的技术。整个画面在临风自得的恬淡中,却有一种活泼的热烈气氛。父亲看不见画,听我念诗后,大为赞赏,说用王国维标准来说,这诗便是不隔。何谓不隔?物与我浑然一体也。
  ⑫这时我已满意,天下太平,不再生事。不料秋末冬初时,汪兄又寄来第三幅画。这是一幅水仙花,长长的挺秀的叶子,顶上几瓣素白的花,叶用蓝而不用绿,花就纸色不另涂白。只觉一股清灵之气,自纸上透出。一行小字:为纪念陈瀓莱而作,寄与宗璞。
  ⑬把玩之际,不觉欷歔。谢谢你,汪曾祺!
  ⑭瀓莱乃我挚友,和汪兄也相识。50年代最后一年,瀓莱与我一同下放在涿鹿县。当时汪兄在张家口一带,境况比我们苦得多了。一次开什么会,大家穿着臃肿的大棉袄在塞上相见。我仍是懵懵懂懂,见了不认识的人当认识,见了认识的人当不认识。
  ⑮瀓莱常纠正我,指点我这人那人都是谁;看我见了汪兄发愣,苦笑道,汪曾祺你也不认识!
  ⑯瀓莱于1971年元月在寒冷的井中直落九泉之下,迄今不明缘由。我曾为她写了一篇《水仙辞》的小文。现在谁也不记得她了,连我都记不准那恐怖的日子,汪兄却记得水仙花的譬喻,为她画一幅画,而且说来年水仙花发,还要写一幅。
  ⑰从前常有性情中人的说法,现在久不见这词了。我常说的“没有真性情,写不出好文章”的大白话,也久不说了。性情中人一定写文章,而写出好文章的,必有真性情。
  ⑱汪曾祺的戏与诗,文与画,都隐着一段真性情。
  ⑲三幅画放到1987年才送去裱,到1988年春节才取回。在家里翻手提包,那挂失条竟赫然在焉。我只能笑自己的糊涂。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回忆了挚友汪曾祺三次赠画的始末及其逸事,风格淡然,笔法简洁,多用细节描写和白描手法,展现了汪曾祺多才多艺、真实坦诚的性情中人的形象。
  B.“小鸡思果图”仿佛一个涉世不深的人在品味人间的酸甜苦辣,观察和思考着社会与人生,汪曾祺借这一可笑的形象,批评宗璞单纯幼稚。
  C.“红花墨叶图”恬淡、活泼和热烈,既是汪曾祺豁达、真诚特性的自然流露,也有对宗璞性情的体察,更有对友人和美好生活的祝愿和期许。
  D.作者写道,“写出好文章的,必有真性情”,这里的“真性情”,既包含着真实、真诚、真挚,更有对至美人性、人情的赞美和追求。
  解析:选B B项,“这一可笑的形象”和“批评宗璞单纯幼稚”表述不当,“小鸡思果”这一形象可爱而不可笑,且汪曾祺对宗璞绝无批评之意。
  2.试就第三幅画的内容和意蕴,分析汪曾祺的真性情。
  答:                                                                           
  解析:解答本题,可从画作的具体内容入手,重点分析体现在画作中的人情之美和友情之真。如,水仙花“长长的挺秀的叶子”,象征着瀓莱超脱悠闲、固执脆弱但又宁折不弯的个性,表达了对瀓莱的理解;“几瓣素白的花”的清冷逼人,象征着瀓莱当年落井的凄寒,寄托汪曾祺对瀓莱的哀思;水仙花的“就纸色不另涂白”,象征着瀓莱天真、自然、尚朴的特性,表达了他对瀓莱的欣赏和怀念。宗璞曾作《水仙辞》纪念瀓莱,汪便主动作水仙画,共同纪念瀓莱,可见他对友人的体贴之情。
  答案:水仙花“长长的挺秀的叶子”,象征着瀓莱固执脆弱但又宁折不弯的个性,表达了汪曾祺对瀓莱的理解之情;“几瓣素白的花”的清冷逼人,象征着瀓莱当年落井的凄寒,寄托了他对瀓莱的哀思;水仙花“就纸色不另涂白”,象征着瀓莱天真、自然、尚朴的特性,表达了他对瀓莱的欣赏和怀念。(任答两点即可)得知宗璞曾作《水仙辞》纪念瀓莱,汪曾祺便主动作水仙画,共同纪念瀓莱,则又体现了汪曾祺对友人的体贴之情。
  3.有人认为,文章所写内容并不限于三幅画,但以“三幅画”为题,远胜“汪曾祺其人”“我与汪曾祺”等标题,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
  答:                                                                           
  解析:从结构安排看,以三幅画开篇,以三幅画结尾,全文是围绕“三幅画”构思的;从技巧运用看,写演戏和作诗是为写三幅画做铺垫的,三幅画是文章着力表现的对象;从主题表现看,以“汪曾祺其人”或“我与汪曾祺”为题,可以表现多种主题,范围过大,不易突出“真性情”的主题;从意境设置看,“三幅画”含蓄蕴藉,耐人寻味,而“汪曾祺其人”或“我与汪曾祺”过于直白,一览无余。
  答案:①文章以三幅画开篇和结尾,是围绕“三幅画”构思的;②汪曾祺的“真性情”主要是通过三幅画而得以表现的,写演戏和作诗是为写三幅画做铺垫的;③以“汪曾祺其人”或“我与汪曾祺”为题,可以表现多种主题,范围过大,不能像“三幅画”那样突出“真性情”的主题;④“三幅画”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给读者留有思考的余地,而“汪曾祺其人”或“我与汪曾祺”过于直白,一览无余。(答出三点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只取千灯一盏灯
  乔忠延
  江南水乡的众多古镇,我独钟千灯。于是,坐飞机,乘汽车,赶去寻访。
  千灯果然有灯。清水滋润的河边是一条古旧的石板街,就在那石板街边的店铺中间
  ……
  “新闻阅读”专题过关练(一)-(三)
  专题过关练(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高考成绩“走出去”很重要
  日前,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于继海在2015中国教育国际化研讨会上透露,教育部正在推动我国高考成绩得到国外认可。
  据记者了解,我国已同俄罗斯、美国、欧盟等建立起高层人文交流机制,教育部希望通过这些平台进一步推进教育交流合作。
  高考成绩在留学中的作用初具效力
  “我们最想做且开始启动的就是,推动我们的高考成绩让国外认可。”于继海在该论坛上说,这方面的工作已在进行中,但距离目标尚有较长的一段距离。
  这一动态旋即引起公众高度关注,因为高考成绩“走出去”,就意味着会对高中毕业生留学产生较大影响。记者为此第一时间联系教育部国际司,希望就目前中国高考成绩获国外认可程度及教育部后续举措进行深入采访,但截至发稿,采访申请未获回应。
  不过,据记者粗略统计,目前中国高考成绩在留学中的作用早已初具效力。
  5月初,美国旧金山大学校长菲茨杰拉德在北京宣布,中国高中生从2015年起可以凭高考成绩直接申请入学,无须再花时间准备托福、雅思等考试。
  更早前的2012年,澳大利亚名校悉尼大学宣布认可中国高考成绩,并公布了面向我国各省市学生的分数线,基本与各地本科一批次录取线持平。过线学生不需要再读预科,当然,除了高考成绩,学生还要具备语言成绩以及经济等其他条件。此外,中国高考成绩在申请许多国家的高校时都有用。
  “这是国外高校对我国中等教育水平的认可”
  “外国高校认可高考成绩,应该说这是国外高校对我国中等教育水平的认可和对高考可信度的认可。”北京交通大学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主任刘彦青说。
  事实上,全球各国之间互认高考成绩的情况并不多,因为教育体制不同,有的国家甚至没有统一高考。刘彦青介绍,我国高校招收留学生也不要求学生在本国的高考成绩,通常只是要求提供在本国高中的学习成绩,然后通过入学考试或者试读等方式选拔。目前清华、北大等高校采用入学考试制度,北交大采取试读制度,试读一年修不够学分的学生会被劝退。
  刘彦青说:“不要求国际学生的高考成绩,主要是因为我们不了解他们的高考体系,也不了解他们的成绩后面说明的东西。比如我们招收60个学生,可能来自30个国家,没办法了解30个国家的高考。”
  “来我国留学的生源目前还没法和美国等国家相比,我们出去留学的生源相对来讲非常庞大,比如澳洲,留学市场在其GDP中占很大比重,它要吸引更多中国留学生,同时要保证生源质量,所以参考我们的高考是很好的选择。”刘彦青说。
  让更多海外高校“认识”高考
  中国高教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厦门大学教授刘海峰认为,推动高考成绩“走出去”很重要。
  “实际上我国的高考非常严格,难度很大。成绩基本对应着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但是国外对我国高考的了解不多。我国的学生留学主要去往西方发达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