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8980字。

  烛之武退秦师
  【学习目标】  1、欣赏烛之武精彩的论辩艺术。
  2、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
  【学习重难点】学会适当运用论辩技巧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学习过程】
  一、奇迹导入(设计理念:激发阅读兴趣,了解人物身份。)
  两个大国围困一个弱小的国家,合理的结果是什么?——当然是效果城破国灭啦!可是一夜之间,奇迹发生了——一个人用他那三寸不烂之舌不仅挽救了自己的国家,还差点让两个强敌反目成仇。
  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是兵法的最高境界。而外交谋略的正确运用是达到这一境界的重要方面。刘勰的《文心雕龙》评价口才的作用“一言九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一个人的口才、力量真的能抵得上百万之师吗?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来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复习检测(设计理念:只有解决字词的障碍,文字背后的情感、形象才能纷纷站立起来。)
  上节课我们已经对一些重点的词句做了疏通,接下来检测大家对课文文言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课件展示)
  1-3解释加点词,4-6翻译句子。
  1、行李之往来  古今异义,外交使节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假如没有
  3、共其乏困  缺乏的物资
  4、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5、是寡人之过也     这是我的过错。 
  6、夫晋,何厌之有    晋国,有什么满足呢? 
  三、整体感知(设计理念:掌握情节,理清思路。以活动增趣味,也为下一环节打下基础。)
  1、《左传》叙事非常利落,本文四个段落就结束了故事。请大家也学一学这种简练的风格,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内容。(课件展示)
  围郑            →  受命        →    退秦        →    撤围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迫晋撤围
  2、易中天品三国,今天我们也来个图说三国。当时,秦、晋、郑三国的关系十分复杂,先了解与此文相关的历史事实,然后我们研究一下三国的位置。
  排兵布阵,运筹帷幄,需要一图在手,高明的军事家都是如此。(课件展示)
  这是晋秦围郑形势图,不过三国位置不明,你能根据第三段的某些句子迅速判断三国的确切位置吗?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晋隔开秦郑两国,居于中。
  (2)“若(秦)舍郑以为东道主,(秦)行李之往来,(郑)共其乏困。”——秦在西,郑在东。
  (3)(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晋居中,东边是郑国,西边是秦国。(课件展示)
  3、交代秦晋围郑的形势有何作用?
  (晋师出有名,“以其无理于晋”(晋文公逃亡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郑贰于楚”(郑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同时从这两句话就能发现秦国与郑国并无什么矛盾,所以折也是见的是“秦伯” 而非晋侯的原因。秦既是友情出演,也为图霸业,没有共同利益的联盟,自然是同床异梦。)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埋下了伏笔。
  晋秦联军来势凶猛,兵临城下,为人物出场铺垫。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但分驻两地,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下文的成功劝说分化伏笔。
  4、我们再来看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告诉我们哪些内容?
  (1)一人与万人,力量悬殊,充满悬念。
  (2)核心人物是烛之武: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yǔ、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课件展示)
  (3)如果在“退”前加上一个修饰语,肯定是智退,而非力搏也。
  巧施反间计、三寸之舌、妙语、说。。。
  烛之武( 说 )退秦师(板书题目,重点“说”)
  四、互动探究
  1、烛之武是怎样劝说秦伯退兵的呢?(诵读第三段,注意语气。)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